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 前言 | 第13页 |
2 同域物种形成机制 | 第13页 |
3 昆虫同域物种形成 | 第13-14页 |
4 二化螟寄主种群分化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4.1 二化螟寄主种群表型差异 | 第15-18页 |
4.1.1 形态特征 | 第15页 |
4.1.2 交配行为 | 第15-16页 |
4.1.3 寄主选择性 | 第16页 |
4.1.4 寄主适应性 | 第16-17页 |
4.1.5 田间种群动态 | 第17页 |
4.1.6 越冬生物学 | 第17-18页 |
4.1.7 生理生化及遗传多样性 | 第18页 |
4.2 二化螟寄主种群间生殖隔离的可能机制 | 第18-20页 |
4.2.1 发生期差异 | 第18-19页 |
4.2.2 交配时间差异 | 第19页 |
4.2.3 配子不亲合 | 第19-20页 |
5 论文设计 | 第20-22页 |
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5.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寄主植物对二化螟寄主种群生物学特征及交配节律的影响 | 第22-37页 |
1 前言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 虫源 | 第23-24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4-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2.3.1 二化螟幼虫存活率、幼虫发育历期的测定 | 第25页 |
2.3.2 二化螟蛹体重及成虫前翅长测定 | 第25页 |
2.3.3 二化螟成虫开始交配时间 | 第25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3.1 转换寄主对二化螟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 转换寄主对二化螟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 转换寄主对二化螟个体大小的影响 | 第28-31页 |
3.3.1 蛹重 | 第28-29页 |
3.3.2 成虫前翅长 | 第29-31页 |
3.4 转换寄主对二化螟成虫交配节律的影响 | 第31-32页 |
4 讨论 | 第32-37页 |
第三章 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的遗传模式 | 第37-53页 |
1 前言 | 第37-3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2.1 虫源 | 第38-40页 |
2.2 交配时间的观察 | 第40-41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41页 |
2.3.1 种群内交配 | 第41页 |
2.3.2 种群间交配 | 第41页 |
2.3.3 回交交配 | 第41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3.1 二化螟种群内交配时间 | 第41-43页 |
3.2 二化螟种群间交配时间 | 第43-45页 |
3.3 二化螟杂交后F1代种群内交配及与亲本回交的交配时间 | 第45-49页 |
3.4 二化螟交配时间的遗传模式分析 | 第49页 |
4 讨论 | 第49-53页 |
第四章 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差异在种群间生殖隔离中的作用 | 第53-70页 |
1 前言 | 第53-5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4-61页 |
2.1 虫源 | 第54-55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55-57页 |
2.3 二化螟交配行为的观察 | 第57-58页 |
2.3.1 无选择交配实验 | 第57页 |
2.3.2 单选择交配实验 | 第57-58页 |
2.3.3 多选择交配实验 | 第58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58-61页 |
3 结果 | 第61-67页 |
3.1 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存在行为生殖隔离 | 第61-63页 |
3.2 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间的交配时间影响种群间生殖隔离 | 第63-65页 |
3.3 二化螟成虫的交配选择依赖于种群间交配时间差异 | 第65-67页 |
4 讨论 | 第67-70页 |
第五章 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交配节律差异产生的内源机制研究 | 第70-100页 |
1 前言 | 第70-7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2-79页 |
2.1 虫源 | 第72-73页 |
2.2 二化螟雌虫求偶行为观察 | 第73-75页 |
2.2.1 二化螟雌虫求偶姿态观察 | 第73-74页 |
2.2.2 二化螟雌虫求偶姿态的量化 | 第74-75页 |
2.3 二化螟性信息素的滴度测定 | 第75-77页 |
2.3.1 性信息素的提取 | 第75页 |
2.3.2 标准化合物的分离与活性检测 | 第75-76页 |
2.3.3 性信息素滴度的动态变化 | 第76-77页 |
2.4 性腺转录组测序 | 第77-78页 |
2.4.1 性腺样品采集及总RNA提取 | 第77页 |
2.4.2cDNA文库构建及Illumina测序 | 第77-78页 |
2.4.3 测序序列组装及注释 | 第78页 |
2.4.4 转录组中Unigenes表达量分析 | 第78页 |
2.5 Unigenes基因表达量的qRT-PCR验证 | 第78-79页 |
2.6 数据分析 | 第7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9-95页 |
3.1 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求偶开始时间的差异 | 第79-81页 |
3.2 二化螟水稻种群和茭白种群求偶姿态的差异 | 第81-85页 |
3.3 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雌虫性信息素滴度变化 | 第85-86页 |
3.4 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性腺转录组测序质量及组装结果 | 第86-87页 |
3.5 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性腺转录组中Unigenes的注释及功能分类 | 第87-90页 |
3.6 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性腺中差异表达基因 | 第90-91页 |
3.7 二化螟水稻和茭白种群性信息素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91-95页 |
4 讨论 | 第95-100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00-104页 |
1 全文总结 | 第100-102页 |
2 创新点 | 第102页 |
3 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23页 |
附录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