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目的与背景 | 第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相关理论 | 第17-23页 |
2.1 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 第17-19页 |
2.2 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2.1 信用评级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2.2 信用评级的流程 | 第19-20页 |
2.3 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 | 第20-23页 |
2.3.1 指标体系 | 第20页 |
2.3.2 评价标准 | 第20-23页 |
第3章 浦发银行J分行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现状分析 | 第23-37页 |
3.1 浦发银行J分行现行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分析 | 第23-33页 |
3.1.1 浦发银行J分行授信申请与调查审批流程 | 第23-24页 |
3.1.2 浦发银行J分行信用评级的具体制度指标 | 第24-30页 |
3.1.3 浦发银行J分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流程 | 第30-33页 |
3.2 现行评级制度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3.2.1 缺少必要的现金流量分析 | 第33-34页 |
3.2.2 非财务指标中行业风险指标不够典型 | 第34页 |
3.2.3 缺少履约情况评价 | 第34页 |
3.3 现行评级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3.3.1 缺乏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理论所需要的数据库 | 第34-35页 |
3.3.2 中小企业财务数据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低 | 第35页 |
3.3.3 对发展能力的评价不足 | 第35-37页 |
第4章 国外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经验借鉴 | 第37-41页 |
4.1 先进国家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经验 | 第37-39页 |
4.1.1 美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评析 | 第37-38页 |
4.1.2 日本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评析 | 第38-39页 |
4.2 上述经验对浦发银行J分行的借鉴 | 第39-41页 |
第5章 浦发银行J分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的优化 | 第41-61页 |
5.1 确定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原则 | 第41页 |
5.2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标准 | 第41-44页 |
5.3 确定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权重 | 第44-53页 |
5.3.1 偿债能力指标权重 | 第47-48页 |
5.3.2 盈利能力指标权重 | 第48页 |
5.3.3 营运能力指标权重 | 第48-49页 |
5.3.4 企业经营基本素质指标权重 | 第49页 |
5.3.5 企业成长能力指标权重 | 第49-50页 |
5.3.6 企业抗风险能力指标权重 | 第50-51页 |
5.3.7 模糊综合评判 | 第51-53页 |
5.4 合理采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方法 | 第53-55页 |
5.4.1 专家判断法 | 第53页 |
5.4.2 打分分析法 | 第53-54页 |
5.4.3 多元判别分析法 | 第54页 |
5.4.4 杜邦分析法 | 第54-55页 |
5.5 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优化设计 | 第55-61页 |
5.5.1 资本结构指标分析 | 第55-56页 |
5.5.2 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 第56-57页 |
5.5.3 偿债能力指标 | 第57-59页 |
5.5.4 成长性指标分析 | 第59页 |
5.5.5 经营能力指标分析 | 第59-61页 |
第6章 促进浦发银行J分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有效实施的措施 | 第61-65页 |
6.1 有效甄别客户 | 第61页 |
6.2 建立对评价结果检验系统 | 第61-62页 |
6.3 注重专业评价人才培养与引进 | 第62页 |
6.4 加强信用评级协作与交流 | 第62-6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