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52页 |
1.1 超分子化学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 超分子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8页 |
1.2.1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 第22-25页 |
1.2.2 冠醚 | 第25-27页 |
1.2.3 卟啉与杯芳烃 | 第27-28页 |
1.3 有机类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 第28-42页 |
1.3.1 概述 | 第28-30页 |
1.3.2 碳钢的有机缓蚀剂研究概况 | 第30-35页 |
1.3.3 铜及其合金的有机缓蚀剂研究概况 | 第35-42页 |
1.4 有机类缓蚀剂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1.5 锅炉水汽系统微污染废水产生情况简介 | 第43-50页 |
1.5.1 软化(除盐)水制备过程产生的废水 | 第44-45页 |
1.5.2 锅炉本体产生的废水 | 第45页 |
1.5.3 生产工艺产生废水概况 | 第45-47页 |
1.5.4 锅炉水汽流程中废水处理回收状况 | 第47-48页 |
1.5.5 本课题组对高温微污染废水处理的研究简介 | 第48-50页 |
1.6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常压除水制备羟丙基-β-环糊精的研究 | 第52-64页 |
2.1 引言 | 第52-5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3-57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53-54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 第54-55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3页 |
2.3.1 产物的鉴定 | 第57-59页 |
2.3.2 产物的结晶性及热性能 | 第59-62页 |
2.3.3 常压除水效果及能耗分析 | 第62-63页 |
2.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十八胺基超分子缓蚀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64-88页 |
3.1 引言 | 第64-6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5-68页 |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65-66页 |
3.2.2 ODA基超分子体系的制备 | 第66-67页 |
3.2.3 ODA基超分子体系的表征 | 第67-6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8-85页 |
3.3.1 β-CD对ODA的增溶效应 | 第68-70页 |
3.3.2 β-CD/ODA超分子体系的表征 | 第70-75页 |
3.3.3 HP-β-CD对ODA的增溶效应 | 第75-76页 |
3.3.4 研磨参数对HP-β-CD/ODA超分子体系的影响 | 第76-78页 |
3.3.5 HP-β-CD/ODA超分子体系的表征 | 第78-82页 |
3.3.6 两种超分子体系的结构分析(分子模拟研究) | 第82-85页 |
3.4 小结 | 第85-88页 |
第四章 苯并三氮唑基超分子缓蚀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88-98页 |
4.1 引言 | 第88-8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9-91页 |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89页 |
4.2.2 BTAH基超分子体系的制备 | 第89-90页 |
4.2.3 BTAH基超分子体系的表征 | 第90-9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1-97页 |
4.3.1 β-CD与HP-β-CD对BTAH的增溶效应对比 | 第91-92页 |
4.3.2 β-CD/BTAH基超分子体系的分析 | 第92-97页 |
4.4 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超分子缓蚀剂的防腐蚀性能 | 第98-128页 |
5.1 引言 | 第98-9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9-104页 |
5.2.1 实验原料、耗材与仪器 | 第99-101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101-10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25页 |
5.3.1 重量法探讨HP-β-CD/ODA体系对碳钢的缓蚀效果 | 第104-106页 |
5.3.2 电化学法探讨HP-β-CD/ODA体系对碳钢的缓蚀效果 | 第106-109页 |
5.3.3 HP-β-CD/ODA体系在碳钢表面的吸附 | 第109-114页 |
5.3.4 HP-β-CD/ODA体系在碳钢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 | 第114-118页 |
5.3.5 重量法研究β-CD/BTAH体系对铜的缓蚀作用 | 第118-120页 |
5.3.6 电化学法研究β-CD/BTAH体系对铜的缓蚀作用 | 第120-122页 |
5.3.7 β-CD/BTAH体系在对铜表面的吸附行为 | 第122-125页 |
5.4 小结 | 第125-128页 |
第六章 超分子缓蚀剂/无机膜联用法锅炉废水近零排放技术 | 第128-150页 |
6.1 引言 | 第128-129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9-134页 |
6.2.1 实验原料 | 第129页 |
6.2.2 实验仪器 | 第129-130页 |
6.2.3 实验方法 | 第130-133页 |
6.2.4 现场实验 | 第133-13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34-148页 |
6.3.1 基体原料最佳配比的确定 | 第134-137页 |
6.3.2 硅镁土膜烧结温度的确定 | 第137页 |
6.3.3 陶瓷基体与膜烧结前后的性质对比 | 第137-140页 |
6.3.4 硅镁土膜的截留性能(实验室研究) | 第140-145页 |
6.3.5 硅镁土膜的现场应用研究 | 第145-148页 |
6.4 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50-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6页 |
致谢 | 第166-168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168-170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70-171页 |
附件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