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荧光素类荧光探针试剂的研究进展 | 第15-57页 |
摘要 | 第15页 |
第一节 荧光产生的原理和有机荧光试剂 | 第15-25页 |
1 荧光产生的原理 | 第15-19页 |
·荧光的发现和发展历史 | 第15页 |
·荧光产生的原理 | 第15-17页 |
·荧光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 | 第17页 |
·斯托克斯位移和反斯托克斯位移 | 第17-18页 |
·荧光寿命和荧光量子产率 | 第18-19页 |
2 有机荧光试剂 | 第19-25页 |
·有机荧光物质及其分类 | 第19-21页 |
·影响荧光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21-25页 |
第二节 荧光染料探针 | 第25-34页 |
1 概述 | 第25-28页 |
2 荧光探针的应用及常见的探针技术 | 第28-32页 |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荧光探针 | 第28-30页 |
·还原反应引发荧光探针 | 第30页 |
·细胞骨架蛋白荧光探针 | 第30-31页 |
·底物荧光探针 | 第31-32页 |
3 常用的荧光探针技术 | 第32-34页 |
·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技术 | 第32-33页 |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技术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荧光素类荧光探针染料的性质与应用 | 第34-49页 |
1 荧光素的结构与命名 | 第34-35页 |
2 荧光素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35-38页 |
·质子化互变异构现象 | 第35页 |
·荧光素类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 第35-36页 |
·荧光素荧光染料的结构与光谱性质的关系 | 第36-38页 |
3 荧光素的结构修饰及其在生物化学中应用研究进展 | 第38-49页 |
·荧光素特异选择性的改进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39-46页 |
·荧光素的亲酯性的改进及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第二章 荧光探针染料中间体的合成 | 第57-66页 |
摘要 | 第57页 |
第一节 2,4-二氯间苯二酚合成研究背景 | 第57-58页 |
1 化合物2,4-二氯间苯二酚的合成研究背景 | 第57页 |
2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57-58页 |
第二节 2,4-二氯间苯二酚的常规合成方法研究 | 第58-60页 |
1 引言 | 第5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58页 |
·化合物3,5-二氯-2,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A)的合成 | 第58-59页 |
·化合物3,5-二氯-2,4-二羟基苯甲酸(B)的合成 | 第59页 |
·化合物2,4-二氯间苯二酚(C)的合成 | 第5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0页 |
第三节 2,4-二氯间苯二酚一步合成法研究 | 第60-63页 |
1 引言 | 第6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60-61页 |
·化合物2,4-二氯间苯二酚(C)的合成 | 第6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3页 |
·溶剂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 第61页 |
·反应温度对反应差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反应时间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 第62页 |
·结论 | 第62页 |
·2,4-二氯间苯二酚的一步合成法的优点 | 第62-63页 |
第四节 三氟乙酸N-琥珀酰亚胺酯合成研究 | 第63-64页 |
1 引言 | 第6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63-64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63-64页 |
·化合物三氟乙酸N-琥珀酰亚胺的合成 | 第6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三章 5(6)-羧基荧光素母体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 | 第66-82页 |
摘要 | 第66页 |
第一节 荧光素合成研究背景 | 第66-70页 |
1 荧光素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66-69页 |
·荧光素的直接缩合方法 | 第66-68页 |
·分步缩合法 | 第68-69页 |
2 含氯荧光素化合物的合成 | 第69-70页 |
第二节 氯代5(6)-羧基荧光素的合成与光谱性质的研究 | 第70-76页 |
1 引言 | 第70-71页 |
2 实验部分 | 第71-72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71页 |
·5(6)-羧基-2’,4’,5’,7’,4,7-六氯荧光素的合成 | 第71页 |
·5(6)-羧基-2’,4’,5’,7’,4,7-六氯荧光素的荧光光谱 | 第71-7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2-73页 |
·温度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 第72页 |
·反应物配比的影响 | 第72-73页 |
·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 第73页 |
·氮气保护的作用 | 第73页 |
·结论 | 第73页 |
4 5(6)-羧基-4,7-二氯荧光素的合成 | 第73-74页 |
·5(6)-羧基-4,7-二氯荧光素的合成 | 第73-74页 |
·5(6)-羧基-4,7-二氯荧光素的荧光光谱 | 第74页 |
5 含氯荧光素的光谱性质研究 | 第74-76页 |
第三节 5(6)-羧基-4,7-二氯荧光素新戊酸酯的合成及异构体分离 | 第76-78页 |
1 引言 | 第7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76-77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76-77页 |
·5(6)-羧基-4,7-二氯荧光素异构体(1a,1b)混合物的合成 | 第77页 |
·化合物5(6)-羧基-4,7-二氯荧光素新戊酸酯(2a,2b)的合成 | 第77页 |
·化合物化合物5(6)-羧基-4,7-二氯荧光素新戊酸酯二异丙铵盐3a的合成 | 第77页 |
·化合物5(6)-羧基-4,7-二氯荧光素新戊酸酯4a的合成 | 第7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7-78页 |
第四节 5(6)-羧基-2’,4’,5’,7’,4,7-六氯荧光素新戊酸酯的合成及异构体分离 | 第78-80页 |
1 引言 | 第78-7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79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79页 |
·5(6)-羧基-2’,4’,5’,7’,4,7-六氯荧光素异构体(1a,1b)混合物的合成 | 第79页 |
·化合物5(6)-羧基-2’,4’,5’,7’,4,7-六氯荧光素新戊酸酯(2a,2b)的合成 | 第79页 |
·化合物5(6)-羧基-2’,4’,5’,7’,4,7-六氯荧光素新戊酸酯二异丙铵盐3a的合成 | 第79页 |
·化合物5(6)-羧基-2’,4’,5’,7’,4,7-六氯二氯荧光素新戊酸酯4a的合成 | 第7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第四章 新型单克隆抗体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 | 第82-111页 |
摘要 | 第82页 |
第一节 背景知识介绍 | 第82-88页 |
1 背景知识 | 第82-86页 |
·蛋白质的活性官能团 | 第82-83页 |
·蛋白质标记的化学反应 | 第83-86页 |
·常用的连接链 | 第86页 |
2 具有连接链的新型氯代荧光素荧光探针染料的设计 | 第86-88页 |
第二节 具有氨基醇连接链的新型荧光素单克隆抗体DNA荧光探针染料的合成 | 第88-91页 |
1 引言 | 第8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88-9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88-89页 |
·化合物2’,4’,5’,7’,4,7-六氯-6-(6-羟基己酰胺基)-二新戊酰基荧光素的合成 | 第89-9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90-91页 |
·5(6)-羧基氯代荧光素的3’,6’位羟基的保护 | 第90页 |
·关于羧基活化试剂的选择 | 第90页 |
·接链前后荧光图谱性质比较 | 第90-91页 |
第三节 具有氨基酸连接链的新型荧光素基单克隆抗体蛋白标记荧光探针染料的合成 | 第91-108页 |
1 引言 | 第91页 |
2 实验部分 | 第91-10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91-92页 |
·以4,7-二氯-6-羧基荧光素为母体的三种蛋白标记荧光探针的合成 | 第92-95页 |
·以4,7,2’,7’-四氯-6-羧基荧光素为母体的蛋白标记荧光探针的合成 | 第95-96页 |
·以4,7,4’,5’-四氯-6-羧基荧光素为母体的蛋白标记荧光探针的合成 | 第96-97页 |
·以6-羧基-2’,4’,5’,7’,4,7-六氯荧光素为母体的三种蛋白标记荧光探针的合成 | 第97-100页 |
·光谱性质的测定 | 第100-10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08页 |
·目标产物的光谱参数 | 第101-102页 |
·荧光强度与pH值的关系 | 第102-104页 |
·紫外吸收与pH值的变化关系 | 第104-105页 |
·氯原子个数与发射波长关系的研究 | 第105-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第五章 新型单克隆抗体荧光探针染料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应用 | 第111-126页 |
摘要 | 第111页 |
第一节免疫组织化学 | 第111-115页 |
1 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概念 | 第111-112页 |
·抗原 | 第111页 |
·抗体 | 第111-112页 |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第112页 |
2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 第112-114页 |
·直接法 | 第112-113页 |
·间接法 | 第113页 |
·补体法 | 第113页 |
·双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标记方法 | 第113-114页 |
3 抗体种类及单克隆抗体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中的应用 | 第114-115页 |
4 荧光图像的记录方法 | 第115页 |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探针染料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应用 | 第115-124页 |
1 新型单克隆抗体荧光探针的制备 | 第115-124页 |
·新型单克隆抗体荧光染料的活化 | 第115-121页 |
·新型单克隆抗体荧光探针的制备 | 第121-12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6页 |
第六章 新型pH值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 | 第126-145页 |
摘要 | 第126页 |
第一节 pH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 第126-130页 |
1 pH值荧光探针的工作原理 | 第126-127页 |
2 常见的pH荧光探针 | 第127-130页 |
·半萘酚类荧光pH值探针 | 第127-128页 |
·金属配合物类长寿命荧光pH探针 | 第128页 |
·8- 羟基芘-1,3,6-三磺酸盐类荧光pH值探针 | 第128-129页 |
·荧光素及其衍生物荧光pH值探针 | 第129页 |
·含氯pH值荧光探针 | 第129-130页 |
第二节 新型pH值荧光探针设计与合成 | 第130-133页 |
1 引言 | 第13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30-132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130页 |
·合成路线 | 第130-13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32-133页 |
·荧光素合成条件的改进 | 第132页 |
·物质的分离提纯 | 第132-133页 |
第三节 新型pH值荧光探针光谱性质研究 | 第133-143页 |
1 引言 | 第13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33页 |
·实验仪器 | 第133页 |
·荧光强度的测定 | 第133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133页 |
·荧光量子产量的计算 | 第13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33-143页 |
·化合物荧光强度谱图的分析 | 第134-135页 |
·pH值对各化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浓度对各化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137-139页 |
·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谱图的比较 | 第139页 |
·pH对各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值的影响 | 第139-140页 |
·浓度对各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值的影响 | 第140-142页 |
·化合物在不同pH值下可能的形式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5页 |
附图 | 第145-20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206-207页 |
致谢 | 第207-208页 |
作者简介 | 第208-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