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开挖爆破震动对地表建筑物影响
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 第13-14页 |
1.2.2 爆破震动强度的预测预测研究 | 第14-15页 |
1.2.3 爆破地震波特性研究及震动信号分析 | 第15-16页 |
1.2.4 结构在爆破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研究 | 第16-17页 |
1.2.5 爆破震动安全标准研究 | 第17-19页 |
1.2.6 爆破震动危害的控制 | 第19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9-22页 |
2 爆破地震波及震动效应 | 第22-30页 |
2.1 概述 | 第22页 |
2.2 爆破地震波的产生及类型 | 第22-25页 |
2.2.1 爆破地震波的产生 | 第22-23页 |
2.2.2 爆破地震波的类型 | 第23-24页 |
2.2.3 爆破地震波与天然地震波的差异 | 第24-25页 |
2.3 爆破震动效应 | 第25-26页 |
2.3.1 爆破地震波对建筑的直接效应 | 第25-26页 |
2.3.2 爆破地震与建筑物的动态响应效应 | 第26页 |
2.4 震动效应对建筑物破坏形式和影响因素 | 第26-29页 |
2.4.1 爆破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形式 | 第27页 |
2.4.2 爆破震动破坏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2.5 小结 | 第29-30页 |
3 爆破震动监测及震动信号分析 | 第30-62页 |
3.1 概述 | 第30页 |
3.2 新红岩隧道工程概况 | 第30-31页 |
3.3 新红岩隧道爆破的地表震动测试 | 第31-34页 |
3.3.1 实验条件 | 第32-33页 |
3.3.2 监测方法 | 第33-34页 |
3.4 震动监测结果 | 第34-44页 |
3.4.1 非电雷管爆破震动监测结果 | 第34-37页 |
3.4.2 电子雷管爆破震动监测结果 | 第37-44页 |
3.5 震动测试结果分析 | 第44-60页 |
3.5.1 爆破震动信号的处理方法 | 第44-45页 |
3.5.2 爆破震动信号的处理 | 第45-60页 |
3.6 小结 | 第60-62页 |
4 爆破震动反应谱分析 | 第62-76页 |
4.1 概述 | 第62页 |
4.2 反应谱理论 | 第62-67页 |
4.2.1 反应谱理论及反应谱曲线 | 第63-65页 |
4.2.2 反应谱计算的实现 | 第65-67页 |
4.3 爆破震动反应谱特性分析 | 第67-75页 |
4.3.1 爆破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 | 第74页 |
4.3.2 爆破震动速度反应谱的特征 | 第74-75页 |
4.4 小结 | 第75-76页 |
5 爆破地震结构动力响应计算 | 第76-90页 |
5.1 概述 | 第76页 |
5.2 反应谱法 | 第76-77页 |
5.3 动力时程分析法 | 第77-79页 |
5.4 建筑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79-82页 |
5.4.1 有限元模型及参数 | 第79-81页 |
5.4.2 结构模态分析 | 第81-82页 |
5.5 基于反应谱法的结构动力响应计算 | 第82-86页 |
5.5.1 爆破震动反应谱曲线的选取 | 第82-84页 |
5.5.2 结构的动力反应及分析 | 第84-86页 |
5.6 基于弹性时程分析法的结构动力响应计算 | 第86-89页 |
5.6.1 震动时程曲线及参数的选取 | 第87-88页 |
5.6.2 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 | 第88-89页 |
5.7 小结 | 第89-9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