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1 创新点 | 第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2页 |
1.4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2-17页 |
1.4.1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 | 第12-15页 |
1.4.2 激励理论 | 第15-16页 |
1.4.3 职业高原理论 | 第16页 |
1.4.4 职业变动模式理论 | 第16-17页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5.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页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路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2.1 高校辅导员 | 第19页 |
2.2 职业路径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2.2.1 职业路径 | 第19页 |
2.2.2 职业路径的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2.2.3 职业路径的内容 | 第20页 |
2.2.4 职业路径设计方式 | 第20-21页 |
2.2.5 职业路径的类型 | 第21页 |
2.3 髙校辅导员职业路径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路径分析 | 第22-36页 |
3.1 高校辅导员职业路径现状 | 第22-29页 |
3.1.1 职业路径类型 | 第22-24页 |
3.1.2 现有职业路径下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 | 第24-28页 |
3.1.3 高校辅导员职业路径现状特点 | 第28-29页 |
3.2 高校辅导员职业路径调查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3.2.1 高校辅导员职业路径的积极作用 | 第29-30页 |
3.2.2 高校辅导员职业路径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3 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1-36页 |
3.3.1 社会因素 | 第31-32页 |
3.3.2 组织因素 | 第32-34页 |
3.3.3 个人因素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发达国家辅导员职业路径的先进经验 | 第36-43页 |
4.1 美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路径 | 第36-37页 |
4.2 英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路径 | 第37-39页 |
4.3 中外辅导员的职业路径比较 | 第39-41页 |
4.4 国外辅导员职业路径对我国的启示 | 第41-43页 |
4.4.1 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路径拓展是大学演进的必然趋势 | 第41页 |
4.4.2 构建有与职业路径匹配的职业辅助计划 | 第41-42页 |
4.4.3 建立符合辅导员职业特点的职业路径 | 第42-43页 |
第五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路径拓展方案 | 第43-49页 |
5.1 高校辅导员职职业路径拓展方案的设计原则 | 第43页 |
5.2 高校辅导员职业路径拓展的方案 | 第43-49页 |
5.2.1 方案一:构建合理职称评价体系,疏通技术职称职业通道 | 第43-45页 |
5.2.2 方案二:构建基于分岗职级制辅导员职业通道 | 第45-47页 |
5.2.3 方案三:构建高校辅导员三维职业路径 | 第47-49页 |
第六章 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路径拓展的措施 | 第49-52页 |
6.1 引导辅导员进行职业锚的测定 | 第49-50页 |
6.2 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 | 第50页 |
6.3 加强高校辅导员培训与开发,健全和完善培训机制 | 第50-5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2-53页 |
第八章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