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声誉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导论第17-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7-19页
        1.1.1 国际背景第17-18页
        1.1.2 国内背景第18-19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9-21页
        1.2.1 研究的现实意义第19-21页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21页
    1.3 研究框架和章节结构第21-25页
        1.3.1 研究框架第21-23页
        1.3.2 本文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第23-25页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25-28页
        1.4.1 研究方法第25-26页
        1.4.2 研究的创新点第26-28页
第2章 公司声誉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文献回顾第28-53页
    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整体回顾第28-33页
        2.1.1 公司声誉研究的系统回顾法第29-31页
        2.1.2 文献的进一步删除第31-32页
        2.1.3 特殊期刊的查找和删除第32-33页
        2.1.4 文献数据的合成第33页
    2.2 公司声誉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3-38页
        2.2.1 公司声誉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3-35页
        2.2.2 声誉理论在信息经济学中的运用和体现第35-36页
        2.2.3 声誉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运用和体现第36-38页
    2.3 公司声誉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第38-43页
        2.3.1 公司声誉与企业财务业绩的关系第38-39页
        2.3.2 公司声誉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方面第39页
        2.3.3 公司声誉与股票回报(市场反映)的研究第39-41页
        2.3.4 公司声誉、治理和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第41-42页
        2.3.5 声誉与产权之间的关系研究第42-43页
        2.3.6 国外研究成果评述第43页
    2.4 国内公司声誉研究文献回顾第43-51页
        2.4.1 管理学的视角第45-46页
        2.4.2 经济学视角第46-47页
        2.4.3 国内公司声誉的实证检验第47-50页
        2.4.4 国内公司声誉研究述评第50-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3章 公司声誉的特征及度量研究第53-77页
    3.1 公司声誉的定义和特征第53-58页
        3.1.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53-54页
        3.1.2 公司声誉的定义第54-56页
        3.1.3 公司声誉的特征第56-58页
    3.2 公司声誉的计量方法的回顾与述评第58-66页
        3.2.1 美国最受尊敬的公司(AMAC—Ameriean Most Admired Corporate)第59-60页
        3.2.2 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GMAC—Global Most Admired Corporate)第60-61页
        3.2.3 德国《经理人》杂志声誉评价指标第61-62页
        3.2.4 美国“誉商”测评体系第62-63页
        3.2.5 国外声誉度量方法的总结和述评第63页
        3.2.6 我国声誉研究中针对公司声誉的度量回顾和述评第63-66页
    3.3 本文我国上市公司声誉的度量第66-76页
        3.3.1 我国公司声誉指标测量的设定第66页
        3.3.2 公司声誉指数的构建和配对检验第66-76页
    3.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4章 公司声誉的价值创造机制第77-94页
    4.1 传统公司声誉创造价值的作用机理——静态价值创造模型第77-81页
        4.1.1 企业声誉投资期(第一期)第78-79页
        4.1.2 有限次的重复交易第79页
        4.1.3 无限次的重复交易第79-81页
    4.2 公司声誉创造价值的前提条件第81-83页
        4.2.1 交易的可重复性第81页
        4.2.2 交易的未来收益足够大第81-82页
        4.2.3 信息的传递的及时有效性第82-83页
    4.3 贝叶斯法则下的声誉租金——动态价值创造模型第83-88页
        4.3.1 贝叶斯法则的一般模型第83-85页
        4.3.2 声誉租金模型的适用性和变量设定第85-88页
    4.4 声誉租金模型的构建——动态价值创造的环境因素分析第88-93页
    4.5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5章 公司声誉影响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第94-136页
    5.1 理论基础和假设建立第94-103页
        5.1.1 公司声誉与企业价值内在机理---基于企业财务活动的视角第95-96页
        5.1.2 公司声誉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实现过程第96-103页
    5.2 研究设计第103-125页
        5.2.1 样本的选择和说明第103-105页
        5.2.2 变量定义和模型设计第105-111页
        5.2.3 实证分析和检验第111-125页
    5.3 进一步的分析检验第125-134页
        5.3.1 财务晕轮效应的消除检验第125-129页
        5.3.2 剩余声誉的分析和检验第129-132页
        5.3.3 三年全部当选公司声誉价值创造的进一步分析和检验第132-134页
    5.4 实证研究结论第134-135页
        5.4.1 我国公司声誉的一般价值创造功能有效第134-135页
        5.4.2 公司声誉对其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的作用发挥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第135页
        5.4.3 公司声誉的“竞争效应”发挥不显著第135页
    5.5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第6章 公司声誉、企业价值与制度背景研究第136-159页
    6.1 公司声誉价值创造中制度背景研究的重要性第136-139页
        6.1.1 基于提高整个研究的完整性考虑第136-137页
        6.1.2 制度背景研究是声誉研究不可忽略的部分第137-138页
        6.1.3 我国制度环境决定了公司声誉的建立和作用发挥第138-139页
    6.2 影响我国上市企业声誉机制作用的环境因素探讨第139-146页
        6.2.1 我国上市公司的声誉实践环境分析第139-141页
        6.2.2 我国上市公司的声誉实践特征分析第141-146页
    6.3 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提出第146-149页
        6.3.1 产权性质、公司声誉与企业价值第146-148页
        6.3.2 法律执行效率、公司声誉与企业价值第148-149页
    6.4 变量定义和模型设定第149-150页
    6.5 实证分析和检验第150-156页
        6.5.1 描述性统计结果第150-152页
        6.5.2 实证结果及分析第152-156页
    6.6 实证研究结论和分析第156-158页
    6.7 本章小结第158-159页
第7章 本文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第159-165页
    7.1 本文研究结论第159-162页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162-164页
        7.2.1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62-163页
        7.2.2 研究展望第163-164页
    7.3 我国公司声誉作用机制发挥的政策建议第164-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8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活动和成果第180-181页
附表1:各年观察组和配对组行业分布情况第181-184页
附录2:财务绩效指数构建(主成分分析法)第184-186页
附录3:声誉指数构建构成(主成分分析法)第186-188页
致谢第188-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苏州公共卫生研究(1906-1949)
下一篇:民营企业政治联系的动机--基于组织特征与高管行为视角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