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司法认定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概述 | 第10-20页 |
(一) 立法背景和立法沿革 | 第10-15页 |
1. 立法背景 | 第10-13页 |
2. 立法沿革 | 第13-15页 |
(二)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犯罪构成分析 | 第15-20页 |
1. 犯罪客体 | 第16页 |
2. 犯罪的客观方面 | 第16-18页 |
3. 犯罪主体 | 第18-19页 |
4. 犯罪的主观方面 | 第19-20页 |
二、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特征 | 第20-30页 |
(一) 非法性 | 第20-21页 |
(二) 社会性 | 第21-25页 |
1. 对“社会公众”的理解 | 第21-22页 |
2. “亲友”的理解 | 第22-24页 |
3. “单位内部”的理解 | 第24-25页 |
(三) 公开性 | 第25-26页 |
1. 公开的形式 | 第25页 |
2. 公开的范围 | 第25-26页 |
3. “口口相传”的认定 | 第26页 |
(四) 利诱性 | 第26-30页 |
1. 利诱性的本质 | 第26-27页 |
2. 资金用途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 第27-28页 |
3. 被害人过错在量刑中的体现 | 第28-30页 |
三、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界定 | 第30-34页 |
(一)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民间借贷的区分 | 第30页 |
(二)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分 | 第30-34页 |
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别 | 第30-31页 |
2. 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 第31-34页 |
四、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停止形态 | 第34-37页 |
(一) 结果犯与行为犯的界分 | 第34-35页 |
(二)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应当定性为结果犯 | 第35页 |
(三)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未遂的认定标准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