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地理概况 | 第16-26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8页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6页 |
2.2.1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8-19页 |
2.2.2 地层 | 第19-22页 |
2.2.3 岩浆岩 | 第22页 |
2.2.4 变质岩 | 第22-23页 |
2.2.5 构造 | 第23-24页 |
2.2.6 水文地质 | 第24-26页 |
第3章 堆积物地质特征 | 第26-39页 |
3.1 堆积物的分类及其形态特征 | 第26-27页 |
3.2 冲(洪)积物(Qal pl)地质特征 | 第27-29页 |
3.2.1 分布 | 第27页 |
3.2.2 物质组成及结构 | 第27-28页 |
3.2.3 成因 | 第28-29页 |
3.3 冰川(水)堆积物(Qgl gfl)地质特征 | 第29-35页 |
3.3.1 冰川作用次序与冰期 | 第29-31页 |
3.3.2 分布 | 第31页 |
3.3.3 物质组成 | 第31-33页 |
3.3.4 结构特征 | 第33-34页 |
3.3.5 成因 | 第34-35页 |
3.4 崩坡积物(Q_4~(col+pl))地质特征 | 第35-37页 |
3.4.1 分布 | 第35-36页 |
3.4.2 物质组成及结构 | 第36页 |
3.4.3 成因 | 第36-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隧道浅埋段第四纪堆积物稳定性研究 | 第39-54页 |
4.1 隧道浅埋段超前地质预报 | 第39-45页 |
4.1.1 TSP 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 第39-42页 |
4.1.2 地质雷达探测法 | 第42-44页 |
4.1.3 超前水平岩芯钻探 | 第44页 |
4.1.4 本课题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及成果分析 | 第44-45页 |
4.2 隧道浅埋段监控量测 | 第45-53页 |
4.2.1 隧道监控量测原理 | 第46-49页 |
4.2.2 稳定性判别标准 | 第49-51页 |
4.2.3 堆积物稳定性判定及防护措施 | 第51-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
个人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