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蓟县雾迷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与储层特征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7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微生物岩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概念 | 第13-14页 |
1.2.2 微生物岩类型 | 第14-16页 |
1.2.3 微生物岩沉积环境 | 第16-17页 |
1.2.3.1 叠层石 | 第16-17页 |
1.2.3.2 凝块石 | 第17页 |
1.3 微生物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意义 | 第17-22页 |
1.3.1 烃源岩 | 第18页 |
1.3.2 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 | 第18-19页 |
1.3.3 油气勘探现状 | 第19-22页 |
1.3.3.1 西伯利亚克拉通 | 第20-21页 |
1.3.3.2 华北克拉通 | 第21-22页 |
1.4 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6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7 论文工作计划及进展 | 第25-27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7-32页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7-28页 |
2.2 区域地层和沉积演化 | 第28-32页 |
2.2.1 区域地层 | 第28页 |
2.2.2 区域沉积演化特征 | 第28-32页 |
2.2.2.1 区域沉积建造 | 第28-29页 |
2.2.2.2 区域沉积环境 | 第29-32页 |
第3章 雾迷山组微生物白云岩岩石学特征 | 第32-73页 |
3.1 雾迷山组典型剖面 | 第32-47页 |
3.1.1 王庄子 2 段剖面 | 第32-34页 |
3.1.2 赵家峪 6 段剖面 | 第34-37页 |
3.1.3 狐狸峪 8 段剖面 | 第37-40页 |
3.1.4 小岭子 11 段剖面 | 第40-47页 |
3.2 碎屑岩类 | 第47-48页 |
3.3 白云岩类 | 第48-51页 |
3.3.1 颗粒白云岩 | 第48页 |
3.3.2 晶粒白云岩 | 第48-51页 |
3.4 微生物白云岩类型 | 第51-63页 |
3.4.1 层状叠层石白云岩 | 第51-54页 |
3.4.2 层纹石白云岩 | 第54-55页 |
3.4.3 波状叠层石白云岩 | 第55页 |
3.4.4 丘状叠层石白云岩 | 第55页 |
3.4.5 柱状凝块叠层石白云岩 | 第55-58页 |
3.4.6 小柱状凝块叠层石白云岩 | 第58页 |
3.4.7 锥柱状凝块叠层石白云岩 | 第58页 |
3.4.8 锥状凝块叠层石白云岩 | 第58-60页 |
3.4.9 掌状凝块叠层石白云岩 | 第60页 |
3.4.10 核形石白云岩 | 第60-62页 |
3.4.11 凝块石白云岩 | 第62页 |
3.4.12 凝块/砂屑微生物包壳状白云岩 | 第62-63页 |
3.5 雾迷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划分方案 | 第63页 |
3.6 雾迷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的主要识别标志 | 第63-66页 |
3.6.1 叠层构造 | 第63-64页 |
3.6.2 凝块结构 | 第64页 |
3.6.3 核形石结构 | 第64-65页 |
3.6.4 微生物包壳结构 | 第65-66页 |
3.7 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序列 | 第66-67页 |
3.8 雾迷山组沉积相分析 | 第67-73页 |
3.8.1 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环境指示意义 | 第67-69页 |
3.8.1.1 叠层状微生物白云岩 | 第67-69页 |
3.8.1.2 非叠层状微生物白云岩 | 第69页 |
3.8.2 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 第69-73页 |
第4章 雾迷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展布规律 | 第73-81页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73页 |
4.2 储集空间类型 | 第73页 |
4.3 储层类型与储集物性 | 第73-76页 |
4.4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 第76-79页 |
4.4.1 岩性岩相因素 | 第77页 |
4.4.2 风化与岩溶作用 | 第77页 |
4.4.3 构造缝的影响 | 第77-78页 |
4.4.4 后生成岩作用 | 第78-79页 |
4.5 雾迷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展布特征 | 第79-80页 |
4.6 雾迷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模式 | 第80-81页 |
第5章 雾迷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意义 | 第81-90页 |
5.1 任丘油田古潜山油藏石油地质特征 | 第81-84页 |
5.1.1 烃源岩 | 第81-82页 |
5.1.2 储盖组合 | 第82-84页 |
5.2 任丘油田古潜山油藏成藏及其控制因素 | 第84-86页 |
5.2.1 烃源岩热演化史 | 第84-85页 |
5.2.2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 第85-86页 |
5.3 雾迷山组油气成藏演化模式 | 第86-87页 |
5.4 雾迷山组有利区带预测 | 第87-90页 |
结论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