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绿地景观优化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生态景观优化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 | 第21-25页 |
2.1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 第21-22页 |
2.1.1 斑块 | 第21页 |
2.1.2 廊道 | 第21-22页 |
2.1.3 基质 | 第22页 |
2.2 生态建设与生态区位理论 | 第22页 |
2.3 土地优化配置理论 | 第22-23页 |
2.4 城市景观生态论 | 第23页 |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现状研究 | 第25-31页 |
3.1 杨凌示范区概况 | 第25-26页 |
3.1.1 区位 | 第25页 |
3.1.2 气候 | 第25页 |
3.1.3 资源 | 第25-26页 |
3.1.4 经济 | 第26页 |
3.2 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规划现状 | 第26-31页 |
3.2.1 绿地生态系统规划体系尚未形成 | 第27-28页 |
3.2.2 城区公园绿地斑块分布不均衡 | 第28页 |
3.2.3 城郊生态景观规划重视仍不足 | 第28-29页 |
3.2.4 流域城乡生态水系网络不完善 | 第29页 |
3.2.5 农村的村容村貌需进一步提升 | 第29-30页 |
3.2.6 乡土植物资源利用程度远不够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优化体系的构建 | 第31-41页 |
4.1 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优化体系的构建思想 | 第31页 |
4.2 杨凌示范区绿地生态系统优化体系的构建 | 第31-32页 |
4.3 杨凌示范区生态绿色廊道优化体系的构建 | 第32-34页 |
4.3.1 “三河两渠”生态绿廊体系 | 第32-33页 |
4.3.2 交通“绿网”生态绿廊体系 | 第33-34页 |
4.3.3 农田防护林生态绿廊体系 | 第34页 |
4.4 杨凌示范区生态斑块优化体系的构建 | 第34-41页 |
4.4.1 公园生态优化体系 | 第34-36页 |
4.4.2 城市森林生态优化体系 | 第36-37页 |
4.4.3 城乡结合部生态优化体系 | 第37-39页 |
4.4.4 新农村环境生态优化体系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杨凌示范区生态景观优化体系构建策略 | 第41-43页 |
5.1 重视生态系统性,贯通周边大生态圈 | 第41页 |
5.2 服务于城区发展,发挥整体生态功能 | 第41页 |
5.3 既遵循因地制宜,又要突出区域特征 | 第41页 |
5.4 结构功能人本化,安全与可达性并重 | 第41-4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