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2-22页 |
第一节 “光大证券案”引发的思考 | 第12-13页 |
一、 简介事件过程 | 第12页 |
二、 处理结果的法律分析与思考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证券欺诈群体诉讼的概况 | 第13-22页 |
一、 证券欺诈概述 | 第13-15页 |
二、 证券群体诉讼概述 | 第15-17页 |
三、 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的状况 | 第17-19页 |
四、 构建和完善证券群体诉讼制度的意义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诉讼的立法模式 | 第22-32页 |
第一节 我国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类型及其分析 | 第22-28页 |
一、 代表人诉讼制度分析 | 第22-25页 |
二、 公益诉讼制度分析 | 第25-27页 |
三、 两种制度运用于证券欺诈纠纷领域的综合评述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我国目前证券欺诈纠纷解决机制 | 第28-32页 |
一、 我国法律对于证券欺诈纠纷救济途径的规定 | 第28-30页 |
二、 我国目前证券欺诈纠纷解决机制的问题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域外证券欺诈群体诉讼模式研究 | 第32-45页 |
第一节 美国的证券集团诉讼模式 | 第32-38页 |
一、 美国集团诉讼的确立和发展 | 第32-34页 |
二、 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的程序 | 第34-36页 |
三、 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的优势 | 第36-37页 |
四、 美国证券集团诉讼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德国的投资人示范性诉讼模式 | 第38-42页 |
一、 德国示范性诉讼的历史发展 | 第38-39页 |
二、 德国投资人示范性诉讼的内容 | 第39-41页 |
三、 德国投资人示范性诉讼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的证券欺诈团体诉讼模式 | 第42-43页 |
一、 我国台湾地区证券欺诈团体诉讼的引入和实践 | 第42-43页 |
二、 我国台湾地区证券欺诈团体诉讼存在的问题 | 第43页 |
第四节 域外证券欺诈群体诉讼模式的比较分析与启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证券欺诈群体诉讼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45-63页 |
第一节 完善我国证券欺诈群体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45-46页 |
一、 完善我国证券欺诈群体诉讼制度必须以保护弱势群体为主要任务 | 第45页 |
二、 完善我国证券欺诈群体诉讼制度必须有助于实现诉讼经济和公平正义的统一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证券欺诈群体诉讼制度的路径选择 | 第46-55页 |
一、 借鉴美国集团诉讼的合理因素完善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 | 第47-49页 |
二、 引进团体诉讼 | 第49-52页 |
三、 引进示范性诉讼 | 第52-55页 |
第三节 我国证券欺诈群体诉讼制度的具体程序设计 | 第55-63页 |
一、 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制度的改革方案 | 第55-58页 |
二、 团体诉讼在证券欺诈领域中的程序设计 | 第58-60页 |
三、 示范性诉讼在证券欺诈领域的程序设计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