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 | 第11-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三、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一、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二、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三、 简要评述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思路 | 第2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政府推动型民间组织发展的意义与现状 | 第21-29页 |
第一节 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的背景意义 | 第21-24页 |
一、 政府职能的转变腾出了社会空间 | 第21-22页 |
二、 市场经济的发展唤醒了社会功能 | 第22页 |
三、 社会结构的转型提供了发展动力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政府推动型民间组织发展的客观必要性 | 第24-26页 |
一、 政府需要民间组织承担社会职能 | 第24-25页 |
二、 政府的推动对当下民间组织的发展不可或缺 | 第25-26页 |
三、 推动民间组织发展是政府的现实选择 | 第26页 |
第三节 政府推动型民间组织发展现状 | 第26-29页 |
一、 政府主导推动 | 第27页 |
二、 民间组织逐步发展 | 第27-28页 |
三、 政府推动型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复杂性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政府推动型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问题:以上海阳光社会工作组织为个案 | 第29-42页 |
第一节 阳光社会工作组织成立的背景意义与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一、 阳光社会工作组织成立的背景意义 | 第29页 |
二、 阳光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三、 阳光社会工作组织发展中的政社关系 | 第30-31页 |
第二节 阳光社会工作组织发展中与政府关系的问题表现 | 第31-40页 |
一、 与传统官办非营利组织的共性问题 | 第32-33页 |
二、 与新兴草根民间组织的共性问题 | 第33-35页 |
三、 政府推动型民间组织特有的问题 | 第35-40页 |
第三节 影响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健康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40-42页 |
一、 政府管理思路依然滞后 | 第40页 |
二、 外部环境尚未完善 | 第40-41页 |
三、 民间组织缺乏自立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境外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借鉴 | 第42-52页 |
第一节 境外政社关系的实践探索与类型 | 第42-47页 |
一、 美国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合作互补关系 | 第42-44页 |
二、 德国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协商共治关系 | 第44-46页 |
三、 香港民间组织与政府的伙伴关系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境外政社关系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47-52页 |
一、 政府面临社会冲突时的选择路径 | 第47-48页 |
二、 政府执政理念向公共治理方向转变 | 第48-49页 |
三、 法团主义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 | 第49-50页 |
四、 民间组织需改善对于政府资源的依赖 | 第50-52页 |
第五章 重理民间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对策思路 | 第52-59页 |
第一节 政府需在推动过程中进行定位 | 第52-55页 |
一、 推动领域的选择 | 第53-54页 |
二、 推动方式的选择 | 第54页 |
三、 推动时间的把握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明确政府的作用边界 | 第55-57页 |
一、 政府回归本位 | 第55-56页 |
二、 政府推动与退出的标准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民间组织在与政府合作中应采取的策略 | 第57-59页 |
一、 政府推动初期的策略 | 第57页 |
二、 政府推动进入成熟期的策略 | 第57-58页 |
三、 政府退出推动后的策略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