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互联悬架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互联空气悬架概述及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互联空气弹簧振动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 第21-33页 |
2.1 互联空气弹簧两自由度振动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2.1.1 互联空气弹簧振动系统结构 | 第21-22页 |
2.1.2 互联空气弹簧振动系统工作原理 | 第22页 |
2.2 互联空气弹簧两自由度振动模型的建立 | 第22-26页 |
2.2.1 互联空气弹簧气体状态方程 | 第22-24页 |
2.2.2 连接管路动力学方程 | 第24-25页 |
2.2.3 两自由度系统振动微分方程 | 第25-26页 |
2.3 互联空气弹簧振动系统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 第26-32页 |
2.3.1 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6页 |
2.3.2 仿真模型的参数确定 | 第26-27页 |
2.3.3 自由振动下簧上质量位移和转角响应特性分析 | 第27-30页 |
2.3.4 受迫振动下系统频率响应特性分析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互联空气弹簧动刚度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33-42页 |
3.1 互联空气弹簧动刚度理论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3-36页 |
3.1.1 基于空气弹簧1的动刚度模型 | 第33-34页 |
3.1.2 连接管路和空气弹簧2的作用 | 第34-35页 |
3.1.3 互联空气弹簧非线性动刚度模型 | 第35-36页 |
3.2 互联空气弹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 第36-40页 |
3.2.1 线性化方法和条件 | 第36-37页 |
3.2.2 互联空气弹簧模型的线性化 | 第37-39页 |
3.2.3 连接管路模型的线性化 | 第39-40页 |
3.3 互联空气弹簧线性化动刚度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3.3.1 互联空气弹簧复刚度模型 | 第40-41页 |
3.3.2 线性化动刚度模型的建立 | 第41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互联空气悬架对车辆振动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42-60页 |
4.1 互联空气悬架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2-48页 |
4.1.1 整车七自由度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4.1.2 不同互联模式下空气弹簧模型 | 第44-45页 |
4.1.3 Matlab/Simulink整车模型的建立 | 第45-47页 |
4.1.4 模型的验证 | 第47-48页 |
4.2 悬架系统固有频率分析 | 第48-50页 |
4.3 互联空气悬架对车辆平顺性影响分析 | 第50-59页 |
4.3.1 平顺性分析指标的选择 | 第50-51页 |
4.3.2 路面不平度随机信号的模拟 | 第51-52页 |
4.3.3 随机路面激励下响应分析 | 第52-56页 |
4.3.4 对扭路面激励下响应分析 | 第56-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互联空气悬架整车台架试验研究 | 第60-74页 |
5.1 试验台架的搭建 | 第60-64页 |
5.1.1 试验仪器及设备参数 | 第60-62页 |
5.1.2 整车试验台架的搭建 | 第62-64页 |
5.2 试验方案的设计 | 第64-65页 |
5.2.1 静态特性试验 | 第64页 |
5.2.2 动态特性试验 | 第64-65页 |
5.3 悬架参数对减振性能影响分析 | 第65-67页 |
5.3.1 连接管路内径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2 减振器阻尼状态的影响 | 第66页 |
5.3.3 空气弹簧初始高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 四种互联模式对悬架性能影响分析 | 第67-73页 |
5.4.1 阶跃激励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7-68页 |
5.4.2 正弦激励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8-72页 |
5.4.3 强化路面激励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74-77页 |
6.1 主要完成的工作与结论 | 第74-76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2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
专利申请 | 第82页 |
获奖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