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互联空气悬架动态特性及对整车振动性能影响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1.1 课题来源第12页
        1.1.2 课题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互联悬架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互联空气悬架概述及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互联空气弹簧振动系统动态特性分析第21-33页
    2.1 互联空气弹簧两自由度振动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第21-22页
        2.1.1 互联空气弹簧振动系统结构第21-22页
        2.1.2 互联空气弹簧振动系统工作原理第22页
    2.2 互联空气弹簧两自由度振动模型的建立第22-26页
        2.2.1 互联空气弹簧气体状态方程第22-24页
        2.2.2 连接管路动力学方程第24-25页
        2.2.3 两自由度系统振动微分方程第25-26页
    2.3 互联空气弹簧振动系统动态特性仿真分析第26-32页
        2.3.1 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的建立第26页
        2.3.2 仿真模型的参数确定第26-27页
        2.3.3 自由振动下簧上质量位移和转角响应特性分析第27-30页
        2.3.4 受迫振动下系统频率响应特性分析第30-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互联空气弹簧动刚度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分析第33-42页
    3.1 互联空气弹簧动刚度理论计算模型的建立第33-36页
        3.1.1 基于空气弹簧1的动刚度模型第33-34页
        3.1.2 连接管路和空气弹簧2的作用第34-35页
        3.1.3 互联空气弹簧非线性动刚度模型第35-36页
    3.2 互联空气弹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第36-40页
        3.2.1 线性化方法和条件第36-37页
        3.2.2 互联空气弹簧模型的线性化第37-39页
        3.2.3 连接管路模型的线性化第39-40页
    3.3 互联空气弹簧线性化动刚度模型的建立第40-41页
        3.3.1 互联空气弹簧复刚度模型第40-41页
        3.3.2 线性化动刚度模型的建立第41页
    3.4 本章小节第41-42页
第四章 互联空气悬架对车辆振动性能的影响分析第42-60页
    4.1 互联空气悬架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42-48页
        4.1.1 整车七自由度模型的建立第42-44页
        4.1.2 不同互联模式下空气弹簧模型第44-45页
        4.1.3 Matlab/Simulink整车模型的建立第45-47页
        4.1.4 模型的验证第47-48页
    4.2 悬架系统固有频率分析第48-50页
    4.3 互联空气悬架对车辆平顺性影响分析第50-59页
        4.3.1 平顺性分析指标的选择第50-51页
        4.3.2 路面不平度随机信号的模拟第51-52页
        4.3.3 随机路面激励下响应分析第52-56页
        4.3.4 对扭路面激励下响应分析第56-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互联空气悬架整车台架试验研究第60-74页
    5.1 试验台架的搭建第60-64页
        5.1.1 试验仪器及设备参数第60-62页
        5.1.2 整车试验台架的搭建第62-64页
    5.2 试验方案的设计第64-65页
        5.2.1 静态特性试验第64页
        5.2.2 动态特性试验第64-65页
    5.3 悬架参数对减振性能影响分析第65-67页
        5.3.1 连接管路内径的影响第65-66页
        5.3.2 减振器阻尼状态的影响第66页
        5.3.3 空气弹簧初始高度的影响第66-67页
    5.4 四种互联模式对悬架性能影响分析第67-73页
        5.4.1 阶跃激励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7-68页
        5.4.2 正弦激励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8-72页
        5.4.3 强化路面激励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2-73页
    5.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74-77页
    6.1 主要完成的工作与结论第74-76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76页
    6.3 研究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致谢第81-82页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82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2页
    专利申请第82页
    获奖情况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城市政府门户网站比较研究
下一篇:基于802.11p协议的车载通信信道估计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