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质砂岩三孔隙混合导电模型及其应用
目录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泥质砂岩导电模型研究现状 | 第7-13页 |
二、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三、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岩石导电的基本理论 | 第15-41页 |
一、电解质溶液的导电 | 第15-22页 |
1. 电解质溶液导电的经典理论 | 第15-20页 |
2. 浓度、温度与压力对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影响 | 第20-22页 |
二、岩石-地层水的混合导电性质 | 第22-26页 |
1. 岩石骨架的电阻率 | 第22-23页 |
2. 地层水的电阻率 | 第23-24页 |
3. 岩石的电阻率 | 第24-26页 |
三、矿物-电解液界面的吸附与双电层理论 | 第26-33页 |
1. 矿物与电解液界面的吸附 | 第26-27页 |
2. 双电层理论 | 第27-33页 |
四、岩石内双电层的体积分数和电导率 | 第33-41页 |
1. 双电层的厚度和体积分数 | 第34-36页 |
2. 双电层的电导率 | 第36-41页 |
第二章 泥质砂岩导电模型的发展历程 | 第41-53页 |
第三章 泥质砂岩导电机理的深化 | 第53-63页 |
一、微孔隙的划分依据 | 第53-60页 |
1. 界限划分合理性的理论分析 | 第54页 |
2. 界限划分合理性的实验分析 | 第54-56页 |
3. 界限划分合理性的实际分析 | 第56-59页 |
4. 三种孔隙的关系 | 第59-60页 |
二、三种孔隙在岩石导电中的关系 | 第60-61页 |
三、油气进入对三种孔隙导电的影响 | 第61-63页 |
第四章 泥质砂岩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63-83页 |
一、泥质砂岩三孔隙混合导电模型的建立 | 第64-67页 |
二、新建导电模型的验证 | 第67-76页 |
三、阳离子等效电导率γ与温度的关系 | 第76-83页 |
第五章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83-97页 |
一、油水两相驱替岩石电阻率实验 | 第83-88页 |
1. 实验原理与流程 | 第83-84页 |
2. 实验仪器 | 第84-86页 |
3. 实验方法 | 第86页 |
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6-88页 |
二、黏土阳离子交换容量Qv的测定 | 第88-89页 |
1. 岩心处理 | 第88页 |
2. 实验方法与过程 | 第88页 |
3. 阳离子交换容量计算公式 | 第88-89页 |
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9页 |
三、混合指数的确定 | 第89-92页 |
四、饱和度指数的确定 | 第92-93页 |
五、含水饱和度的确定 | 第93-97页 |
第六章 解释参数的确定 | 第97-119页 |
一、实验岩心确定三种孔隙度 | 第97-103页 |
1. 束缚水饱和度 | 第97-101页 |
2. 黏土水饱和度 | 第101-103页 |
3. 三种孔隙度大小 | 第103页 |
二、测井资料确定三种孔隙度 | 第103-119页 |
1. 束缚水饱和度 | 第103-114页 |
2. 黏土水饱和度 | 第114-115页 |
3. 三种孔隙度大小的确定 | 第115-119页 |
第七章 泥质砂岩三孔隙混合导电模型的实际应用 | 第119-127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27-131页 |
一、结论 | 第127-128页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128-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1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41-143页 |
摘要 | 第143-145页 |
Abstract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