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导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5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数据来源 | 第20页 |
1.6 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20-22页 |
1.6.1 研究创新 | 第20-21页 |
1.6.2 研究不足 | 第21-22页 |
2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 第22-45页 |
2.1 1978~1984年:统购统销体制松动,粮食市场化改革起步阶段 | 第23-26页 |
2.2 1985~1990年:“双轨制”正式确立和稳定发展阶段 | 第26-30页 |
2.3 1991~1993年:继续市场化改革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国家平价销售政策 | 第30-31页 |
2.4 1994~1997年:回归价格“双轨制”,重新加强对粮食市场管制阶段 | 第31-34页 |
2.5 1998~2000年: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重点的粮改新阶段 | 第34-38页 |
2.6 2001年~现在:新一轮粮改推行阶段 | 第38-43页 |
2.6.1 对新一轮粮改的简单回顾 | 第38-40页 |
2.6.2 对新一轮粮改的评析 | 第40-43页 |
2.7 小结--以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看我国的粮改历程 | 第43-45页 |
3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多次出现反复的原因分析 | 第45-71页 |
3.1 直接原因:粮食供求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第45-56页 |
3.1.1 “85粮改”及其“回潮”的原因分析 | 第45-50页 |
3.1.2 “93粮改”及其“回潮”的原因分析 | 第50-56页 |
3.1.3 简单的评析 | 第56页 |
3.2 深层原因:制度缺陷导致粮改的多次反复 | 第56-70页 |
3.2.1 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对生产、经营的调节功能滞后 | 第57-63页 |
3.2.2 粮食市场主体发育滞后,阻碍了“粮改”的顺利进行 | 第63-66页 |
3.2.3 产销区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协调,形不成统一的全国大市场 | 第66-68页 |
3.2.4 粮食进出口调节机制的滞后性,阻碍了“粮改”的顺利推进 | 第68-70页 |
3.3 结论 | 第70-71页 |
4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71-86页 |
4.1 农产品期货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第71-79页 |
4.1.1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产生的背景 | 第71-72页 |
4.1.2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初创 | 第72页 |
4.1.3 对期货市场的清理整顿 | 第72-73页 |
4.1.4 期货市场走出低迷,重新步入发展阶段 | 第73-79页 |
4.2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79-85页 |
4.2.1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规模过小 | 第79-81页 |
4.2.2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不足 | 第81-82页 |
4.2.3 套期保值主体缺位 | 第82页 |
4.2.4 交易交割制度还不完善 | 第82-84页 |
4.2.5 对期货市场的风险监控不到位 | 第84-85页 |
4.3 小结 | 第85-86页 |
5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作用及其在我国粮改中的作用研究 | 第86-108页 |
5.1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分析 | 第86-88页 |
5.1.1 规避风险的功能 | 第86-87页 |
5.1.2 价格发现的功能 | 第87-88页 |
5.2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主要作用 | 第88-89页 |
5.2.1 调节市场供求,减缓价格波动 | 第88页 |
5.2.2 锁定生产成本,实现预期利润 | 第88页 |
5.2.3 降低流通费用,稳定产销关系 | 第88页 |
5.2.4 提高合约兑现率,稳定经济秩序 | 第88-89页 |
5.2.5 促进本国经济的国际化 | 第89页 |
5.3 农产品期货市场在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的作用研究 | 第89-106页 |
5.3.1 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完整的粮食市场体系 | 第89-90页 |
5.3.2 利用农产品期货价格的前瞻性,引导和优化我国粮食的种植结构 | 第90-93页 |
5.3.3 利用农产品期货价格的权威性,降低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成本 | 第93-94页 |
5.3.4 有效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推动粮食主产区订单农业的推广和发展 | 第94-97页 |
5.3.5 有效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实现主销区粮食市场的稳定 | 第97-98页 |
5.3.6 有效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规避粮食生产者的市场风险 | 第98-100页 |
5.3.7 有效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规避粮食经营者的市场风险 | 第100-103页 |
5.3.8 有效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确保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储备安全 | 第103-104页 |
5.3.9 有效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减少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的冲击 | 第104-106页 |
5.4 小结 | 第106-108页 |
6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情况的实证研究 | 第108-116页 |
6.1 样本资料来源说明 | 第108-109页 |
6.2 我国大豆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相关性和因果性分析 | 第109-112页 |
6.2.1 平稳性检验 | 第109-110页 |
6.2.2 我国大豆期货、现货价格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0-111页 |
6.2.3 我国大豆期货、现货价格变动的因果关系分析 | 第111-112页 |
6.3 我国大豆期货合约最后交割价与现货价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112-114页 |
6.4 几点结论 | 第114-116页 |
7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弱式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 第116-134页 |
7.1 有效市场理论概述 | 第117-121页 |
7.1.1 市场有效性的含义和形式 | 第117-118页 |
7.1.2 市场有效性检验 | 第118-121页 |
7.2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以大连大豆期货为例)的正态性检验 | 第121-124页 |
7.2.1 利用基本统计量分析收益率序列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 第121-122页 |
7.2.2 利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分析收益率序列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 第122-124页 |
7.3 乘积过程模型的应用(见附录) | 第124页 |
7.4 用乘积模型对大豆期货合约进行有效性检验 | 第124-131页 |
7.4.1 计算θ和γ估计值 | 第124页 |
7.4.2 随机游走假设检验统计量应用 | 第124-125页 |
7.4.3 基于乘积模型的大豆期货合约的有效性检验 | 第125-131页 |
7.5 结论 | 第131-134页 |
8 利用期货市场为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服务的若干政策建议 | 第134-148页 |
8.1 消除对期货市场的偏见,为期货市场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 第135-141页 |
8.1.1 尽快制定《期货法》,确立期货市场在我国的法律地位 | 第135-136页 |
8.1.2 增加上市交易品种,扩大农产品期货交易规模 | 第136-138页 |
8.1.3 鼓励粮食生产者和相关企业积极利用国内外期货市场 | 第138-140页 |
8.1.4 放宽进入期货市场的资金限制,提高期货市场的流动性 | 第140-141页 |
8.2 完善期货交易交割制度,使其更好地为新一轮“粮改”服务 | 第141-143页 |
8.3 加强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关联度 | 第143-144页 |
8.4 完善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中的风险保障措施 | 第144-148页 |
8.4.1 规范期货交易所和期货从业人员行为 | 第144-145页 |
8.4.2 规范期货经纪公司的运营,增强其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 第145-146页 |
8.4.3 建立国有粮食企业的入市准入制度 | 第146-147页 |
8.4.4 将国有粮食企业期货交易资金纳入农发行的封闭运行框架中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0页 |
附录 | 第160-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62-163页 |
致谢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