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16页 |
第1章 现代诗歌与课后练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第16-21页 |
1.1 现代诗歌教学 | 第16页 |
1.2 现代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1.2.1 培养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 第16-17页 |
1.2.2 启发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 | 第17页 |
1.2.3 继承诗教传统,丰富多元文化 | 第17页 |
1.3 课后练习的定义与特征 | 第17-18页 |
1.4 课后练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1.4.1 教师教学的角度分析 | 第18-19页 |
1.4.2 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 | 第19页 |
1.4.3 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 | 第19页 |
1.5 现代诗歌课后练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第19-21页 |
1.5.1 现代诗歌课后练习能体现现代诗歌的文本特征 | 第19-20页 |
1.5.2 现代诗歌课后练习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迁移 | 第20-21页 |
第2章 两个版本高中语(国)文教材的现状比较研究 | 第21-34页 |
2.1 两个版本高中语(国)文教材内容结构比较研究 | 第21-24页 |
2.1.1 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 第21-23页 |
2.1.2 翰林版高中国文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 第23-24页 |
2.1.3 两个版本高中语(国)文教材内容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24页 |
2.2 两个版本高中语(国)文教材的现代诗歌的选编 | 第24-34页 |
2.2.1 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现代诗歌的选编 | 第24-26页 |
2.2.2 翰林版高中国文教材的现代诗歌的选编 | 第26-27页 |
2.2.3 两个版本高中语(国)文教材现代诗歌选编的比较分析 | 第27-34页 |
第3章 两个版本高中语(国)文教材现代诗歌课后练习比较研究 | 第34-59页 |
3.1 两地《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后练习编写要求的比较分析 | 第34页 |
3.2 两个版本高中语(国)文教材现代诗歌课后练习统计与比较 | 第34-49页 |
3.2.1 两个版本现代诗歌课后练习数量的统计与比较 | 第35-36页 |
3.2.2 两个版本现代诗歌课后练习设计价值取向的统计与比较 | 第36-46页 |
3.2.3 两个版本的现代诗歌课后练习阅读层面的统计与比较 | 第46-49页 |
3.3 两个版本高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课后练习评述及相关思考 | 第49-59页 |
3.3.1 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课后练习评述 | 第49-52页 |
3.3.2 翰林版高中国文教材现代诗歌课后练习评述 | 第52-55页 |
3.3.3 两个版本高中语(国)文教材现代诗歌课后练习的比较分析 | 第55-59页 |
第4章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课后练习设计建议与使用策略 | 第59-69页 |
4.1 高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课后练习的设计建议 | 第59-63页 |
4.1.1 诵读中发现音乐美,培养审美情趣 | 第59-60页 |
4.1.2 多方对比中延伸美,提高鉴赏能力 | 第60页 |
4.1.3 写作中创造美,提高写作能力 | 第60-62页 |
4.1.4 个性中展现独特美,培养个性化解读 | 第62页 |
4.1.5 加强可操作性,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 第62-63页 |
4.1.6 贴近学生生活,丰富人文精神 | 第63页 |
4.2 高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课后练习的使用策略 | 第63-69页 |
4.2.1 教师使用现代诗歌课后练习的策略 | 第64-67页 |
4.2.2 学生使用现代诗歌课后练习的策略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1 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现代诗歌的“思考与练习” | 第72-76页 |
附录 2 翰林版高中国文现代诗歌的“问题讨论”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