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6-3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6-18页 |
1.2 几个基本概念 | 第18-21页 |
1.2.1 住宅价格 | 第18-19页 |
1.2.2 住宅特征 | 第19-20页 |
1.2.3 特征价格 | 第20页 |
1.2.4 特征价格模型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7页 |
1.4.1 规范分析 | 第22-23页 |
1.4.2 实证研究 | 第23-2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5 研究框架和结构安排 | 第27-31页 |
1.5.1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1.5.2 结构安排 | 第28-31页 |
2 文献综述:特征价格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 第31-46页 |
2.1 特征价格模型的缘起与发展 | 第31-33页 |
2.1.1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特征价格模型的萌芽期 | 第31页 |
2.1.2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特征价格模型发展的休眠期 | 第31-32页 |
2.1.3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特征价格模型建模技术完善期 | 第32页 |
2.1.4 20世纪90年代~至今:特征价格模型广泛应用期 | 第32-33页 |
2.2 特征价格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33-36页 |
2.2.1 特征价格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33-34页 |
2.2.2 两个假设和两个概念 | 第34-35页 |
2.2.3 消费者选择和市场均衡分析 | 第35-36页 |
2.3 特征价格模型的设定和估计 | 第36-41页 |
2.3.1 函数形式的选择 | 第36-38页 |
2.3.2 特征价格模型的估计方法 | 第38-39页 |
2.3.3 特征价格模型估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2.4 特征价格模型的实证研究和应用 | 第41-43页 |
2.4.1 价格指数的编制 | 第41-42页 |
2.4.2 对传统城市经济模型的改进 | 第42页 |
2.4.3 推断特征的隐含价格和估计特征的市场需求 | 第42页 |
2.4.4 对房地产、非市场物品的价值评估 | 第42-43页 |
2.4.5 政府公共政策效果评估 | 第43页 |
2.5 国内特征价格模型研究的现状 | 第43-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住宅特征价格模型的构建 | 第46-69页 |
3.1 模型变量的选择 | 第46-62页 |
3.1.1 关于住宅特征的文献总结 | 第46-52页 |
3.1.2 住宅特征价格模型的小样本试验 | 第52-56页 |
3.1.3 访谈 | 第56-60页 |
3.1.4 模型变量的选取 | 第60-62页 |
3.2 特征价格模型的构建 | 第62-64页 |
3.2.1 基本模型 | 第62页 |
3.2.2 模型的函数形式 | 第62-63页 |
3.2.3 模型的估计方法 | 第63-64页 |
3.3 模型潜在的问题和处理措施 | 第64-67页 |
3.3.1 模型的设定误差 | 第64-65页 |
3.3.2 多重共线性问题 | 第65-66页 |
3.3.3 市场细分问题 | 第66-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4 研究数据的获取及其量化 | 第69-87页 |
4.1 研究区域 | 第69-72页 |
4.2 数据来源及数据整合 | 第72-77页 |
4.2.1 住宅出售挂牌数据 | 第73-74页 |
4.2.2 住宅成交数据 | 第74页 |
4.2.3 住宅小区调查数据 | 第74-75页 |
4.2.4 基于GIS的电子地图数据 | 第75-76页 |
4.2.5 研究数据的整合 | 第76-77页 |
4.3 研究数据的量化 | 第77-86页 |
4.3.1 住宅特征变量的量化 | 第77-82页 |
4.2.2 挂牌价格与实际成交价格的转换 | 第82-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5 杭州市住宅特征价格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87-122页 |
5.1 住宅特征价格基本模型 | 第87-98页 |
5.1.1 基本模型的设定 | 第87-91页 |
5.1.2 基本模型的估计和检验 | 第91-95页 |
5.1.3 基本模型结果分析 | 第95-98页 |
5.2 对基本模型的改进和比较 | 第98-108页 |
5.2.1 对数模型的设定 | 第98-101页 |
5.2.2 对数模型的检验 | 第101-105页 |
5.2.3 对数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105-108页 |
5.3 对区位变量的进一步研究 | 第108-119页 |
5.3.1 CBD距离的测量方法对模型的影响 | 第108-113页 |
5.3.2 CBD距离的区位价值空间分析 | 第113-116页 |
5.3.3 西湖距离的区位价值空间分析 | 第116-11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9-122页 |
6 杭州市住宅市场细分与住宅特征价格的比较分析 | 第122-158页 |
6.1 按住宅建筑类型细分 | 第122-134页 |
6.1.1 基本模型 | 第122-129页 |
6.1.2 对数模型 | 第129-134页 |
6.2 按住宅产权性质细分 | 第134-145页 |
6.2.1 基本模型 | 第135-141页 |
6.2.2 对数模型 | 第141-145页 |
6.3 细分市场的检验和特征差异分析 | 第145-156页 |
6.3.1 细分市场的Chow检验 | 第146-147页 |
6.3.2 细分市场的特征差异分析 | 第147-15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158-16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58-162页 |
7.2 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162-165页 |
7.2.1 学术价值 | 第162-163页 |
7.2.2 实践意义 | 第163-165页 |
7.3 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165-168页 |
7.3.1 研究不足 | 第165-166页 |
7.3.2 研究展望 | 第166-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89页 |
英文部分 | 第168-186页 |
中文部分 | 第186-189页 |
附录 | 第189-206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189-190页 |
附录2 杭州市住宅(小区)总调查表 | 第190-192页 |
附录3 杭州市290个住宅小区实地调查数据 | 第192-204页 |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项目经历和论文成果 | 第204-206页 |
致谢 | 第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