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兼类现象对比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绪论 | 第6-16页 |
| 第一章 现代汉语词语的兼类情况 | 第16-31页 |
| 第一节 兼两类的兼类类型及其内部分类 | 第16-27页 |
| 一、动名兼类词的分类 | 第16-18页 |
| 二、动形兼类词的分类 | 第18-19页 |
| 三、名形兼类词的分类 | 第19-21页 |
| 四、名量兼类词的分类 | 第21-22页 |
| 五、动副兼类词的分类 | 第22-23页 |
| 六、形副兼类词的分类 | 第23-24页 |
| 七、名副兼类词的分类 | 第24-25页 |
| 八、动量兼类词的分类 | 第25页 |
| 九、动介兼类词的分类 | 第25-26页 |
| 十、其他兼两类的兼类类型简介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兼多类的兼类类型及其内部分类 | 第27-31页 |
| 一、名动形兼类词的分类 | 第27-28页 |
| 二、名动量兼类词的分类 | 第28-29页 |
| 三、其他兼多类的兼类类型简介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现代英语词语的兼类情况 | 第31-43页 |
| 第一节 兼两类的兼类类型及其内部分类 | 第31-38页 |
| 一、动名兼类词的分类 | 第31-33页 |
| 二、名形兼类词的分类 | 第33-35页 |
| 三、形副兼类词的分类 | 第35-36页 |
| 四、动形兼类词的分类 | 第36-37页 |
| 五、其他兼两类的兼类类型简介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兼多类的兼类类型及其内部分类 | 第38-43页 |
| 一、名动形兼类词的分类 | 第38-40页 |
| 二、其他兼多类的兼类类型简介 | 第40-43页 |
| 第三章 汉英词语兼类现象对比 | 第43-66页 |
| 第一节 汉英词语兼类情况宏观对比 | 第43-53页 |
| 一、汉英词语兼两类的情况宏观对比 | 第43-46页 |
| 二、汉英词语兼多类的情况宏观对比 | 第46-51页 |
| 三、汉英兼类类型不相同的原因分析 | 第51-53页 |
| 第二节 汉英共有兼类类型的对比分析 | 第53-66页 |
| 一、汉英动名兼类对比分析 | 第53-58页 |
| 二、汉英名形兼类对比分析 | 第58-63页 |
| 三、汉英动形兼类对比分析 | 第63-66页 |
| 第四章 认知视角下的词语兼类现象考察 | 第66-76页 |
| 第一节 范畴化理论与词语兼类 | 第66-70页 |
| 一、范畴化理论 | 第66-67页 |
| 二、词类的原型范畴观 | 第67页 |
| 三、非范畴化与词语兼类 | 第67-70页 |
| 第二节 词语形成兼类的认知机制 | 第70-76页 |
| 一、转喻机制与隐喻机制 | 第70-72页 |
| 二、概念转喻、概念隐喻在词语兼类过程中的体现 | 第72-76页 |
| 结语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