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情分析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当前课程理论研究的需要 | 第11页 |
1.2.2 提升课堂效率的需要 | 第11页 |
1.2.3 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需要 | 第11-12页 |
1.2.4 以学定教,才是治本的良药 | 第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非语文学科的学情分析研究 | 第13页 |
1.3.2 语文学科的学情分析研究 | 第13-15页 |
1.3.3 “学情分析”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6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1.4.3 案例分析法 | 第16页 |
1.4.4 访谈法 | 第16页 |
1.4.5 实验法 | 第16-18页 |
2 学情分析理论概述 | 第18-38页 |
2.1 学情分析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2 学情分析的内容 | 第20-22页 |
2.2.1 知识学情 | 第21页 |
2.2.1.1 课前知识学情 | 第21页 |
2.2.1.2 课中知识学情 | 第21页 |
2.2.1.3 课后知识学情 | 第21页 |
2.2.2 非知识学情 | 第21-22页 |
2.2.2.1 课前非知识学情 | 第21-22页 |
2.2.2.2 课中非知识学情 | 第22页 |
2.2.2.3 课后非知识学情 | 第22页 |
2.3 学情分析的地位与价值 | 第22-23页 |
2.3.1 学情分析的地位 | 第22页 |
2.3.2 学情分析的价值 | 第22-23页 |
2.4 学情分析的方法 | 第23-38页 |
2.4.1 课前的学情分析方法 | 第23-27页 |
2.4.2 课中学情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2.4.3 课后学情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2.4.4 学情分析注意事项 | 第32-38页 |
3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情分析 | 第38-47页 |
3.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情分析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3.1.1 教师对学情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38-39页 |
3.1.2 学情分析的虚化和泛化 | 第39页 |
3.1.3 学情分析的“无系统”性 | 第39-40页 |
3.2 高中语文学情分析的限制因素 | 第40-42页 |
3.2.1 学情分析理论的匮缺 | 第40页 |
3.2.2 学情分析意识淡薄 | 第40-41页 |
3.2.3 教师学情分析能力的不足 | 第41页 |
3.2.4 教材教学内容的模糊 | 第41-42页 |
3.3 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学情分析的实施过程 | 第42-46页 |
3.3.1 明确学情分析的内容 | 第42-43页 |
3.3.2 选择学情分析的方法 | 第43-44页 |
3.3.3 确定学情分析对象 | 第44-45页 |
3.3.4 设计学情分析的程序 | 第45-46页 |
3.4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学情分析的效果评价 | 第46-47页 |
3.4.1 评价标准 | 第46页 |
3.4.2 评价方法 | 第46-47页 |
4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情分析个案研究 | 第47-64页 |
4.1 学情分析前后教学设计对比 | 第47-56页 |
4.1.1 学情分析内容呈现 | 第47-51页 |
4.1.2 学情分析前教学设计 | 第51-53页 |
4.1.3 学情分析后教学设计 | 第53-54页 |
4.1.4 学情分析前后教案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4.2 课中学情分析示例 | 第56-58页 |
4.2.1 观察法示例 | 第57页 |
4.2.2 关键事件法示例 | 第57-58页 |
4.3 课后学情分析示例 | 第58-62页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