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者与使用者模式的城市公园景观偏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单向度的规划机制 | 第9-10页 |
1.1.2 精英制的设计方法 | 第10页 |
1.1.3 官本位的公众参与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1.4 相关概念的诠释与界定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 | 第23-39页 |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3-27页 |
2.1.1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类型 | 第23-25页 |
2.1.2 传统城市公园景观类型 | 第25-26页 |
2.1.3 生态城市公园景观类型 | 第26-27页 |
2.2 实验前期准备 | 第27-34页 |
2.2.1 评价因子构建 | 第27-29页 |
2.2.2 问卷设计 | 第29-31页 |
2.2.3 实验步骤概述 | 第31-32页 |
2.2.4 数据的获取及处理方法 | 第32-33页 |
2.2.5 实验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2.3 实验一 | 第34-36页 |
2.3.1 研究区域 | 第34页 |
2.3.2 受试人员 | 第34-35页 |
2.3.3 调查方案 | 第35-36页 |
2.4 实验二 | 第36页 |
2.4.1 研究区域 | 第36页 |
2.4.2 受试人员 | 第36页 |
2.4.3 调查方案 | 第36页 |
2.5 实验三 | 第36-37页 |
2.5.1 测试照片 | 第37页 |
2.5.2 受试人员 | 第37页 |
2.5.3 测试步骤 | 第37页 |
2.5.4 评分标准 | 第37页 |
2.6 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基于景观设计的景观偏好 | 第39-58页 |
3.1 景观系统及景观因素偏好 | 第39-46页 |
3.1.1 自然、人工、动态景观系统偏好 | 第39-41页 |
3.1.2 设计引导下的景观元素偏好 | 第41-46页 |
3.2 视觉感知偏好 | 第46-53页 |
3.2.1 视点偏好 | 第46-50页 |
3.2.2 视野及视线偏好 | 第50-53页 |
3.3 时空感知偏好 | 第53-57页 |
3.3.1 游览时间与拍照数量变化趋势分析 | 第53-54页 |
3.3.2 停留时间与景观元素偏好相关性分析 | 第54-56页 |
3.3.3 不同空间序列的景观元素偏好 | 第56-57页 |
3.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基于主观评价的景观偏好 | 第58-64页 |
4.1 公园期待度与体验认知差异分析 | 第58-61页 |
4.1.1 公园期待度 | 第58页 |
4.1.2 公园期待度与动态体验认知评分 | 第58-60页 |
4.1.3 公园期待度与静态体验认知评分 | 第60-61页 |
4.2 动态体验及静态体验差异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4.3 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附录 | 第74-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