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9-13页 |
1.2.1 利用监测数据进行结构柔度反演 | 第9-11页 |
1.2.2 利用健康监测数据和有限元进行性能评估 | 第11-13页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基于子空间方法的结构柔度识别和应用 | 第15-26页 |
2.1 概述 | 第15-16页 |
2.2 动力学时间状态空间方程 | 第16-18页 |
2.2.1 连续时间状态方程 | 第16-17页 |
2.2.2 离散时间状态方程 | 第17-18页 |
2.3 子空间识别技术 | 第18-20页 |
2.3.1 数据驱动子空间识别技术 | 第18页 |
2.3.2 协方差驱动子空间识别技术 | 第18-19页 |
2.3.3 利用稳定图确定系统阶次 | 第19-20页 |
2.4 结构系统识别 | 第20-23页 |
2.4.1 模态参数识别 | 第20页 |
2.4.2 结构柔度识别 | 第20-23页 |
2.5 利用柔度识别结果进行桥梁性能评估 | 第23-24页 |
2.5.1 利用柔度矩阵进行桥梁承载能力评估 | 第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基于概率统计的多模型结构性能评估方法 | 第26-37页 |
3.1 多模型方法框架 | 第26-27页 |
3.2 多模型方法的实施过程 | 第27-29页 |
3.3 多模型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 | 第29-35页 |
3.3.2 利用有限元软件实现有限元自动修正 | 第29页 |
3.3.3 基于蒙特卡洛(MC)抽样的多模型方法 | 第29-31页 |
3.3.4 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抽样的多模型方法 | 第31-35页 |
3.4 基于多模型方法的性能评估 | 第35-36页 |
3.4.1 基于多模型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 | 第35页 |
3.4.2 基于多模型方法的结构可靠度评估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于子空间技术的结构柔度识别实例研究 | 第37-54页 |
4.1 简支梁桥简介与有限元模拟 | 第37-40页 |
4.1.1 三跨简支梁桥简介 | 第37页 |
4.1.2 桥梁有限元建模 | 第37-38页 |
4.1.3 振动模拟 | 第38-40页 |
4.1.4 静力模拟 | 第40页 |
4.2 简支梁桥结构系统识别 | 第40-48页 |
4.2.1 模态识别 | 第40-43页 |
4.2.2 柔度识别结果 | 第43-45页 |
4.2.3 子空间柔度识别与CMIF柔度识别结果比较 | 第45-48页 |
4.3 实验室简支钢梁研究 | 第48-51页 |
4.3.1 实验安装 | 第48-49页 |
4.3.2 振动测试 | 第49-50页 |
4.3.4 静载测试 | 第50-51页 |
4.4 简支梁系统识别结果 | 第51-53页 |
4.4.1 模态识别 | 第51-52页 |
4.4.2 柔度识别结果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多模型的结构性能评估实例研究 | 第54-70页 |
5.1 IASC-ASCE基准结构描述 | 第54-55页 |
5.2 抽样建立模型库 | 第55-63页 |
5.2.1 关键建模参数选择和灵敏度分析 | 第55-57页 |
5.2.3 MC实施过程 | 第57-58页 |
5.2.4 MCMC实施过程 | 第58-63页 |
5.3 结构响应预测 | 第63-65页 |
5.4 结构可靠度评估 | 第65-67页 |
5.5 多模型重要参数的影响 | 第67-69页 |
5.5.1 不同模态阶数的影响 | 第67-68页 |
5.5.2 不同内在标准偏差的影响 | 第68-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0-72页 |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2 存在问题与课题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