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游学的特点及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页 |
1.1.1 人们对“游学”的错误认识 | 第9页 |
1.1.2 魏晋游学独特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4.1 关于游学地点的研究 | 第11页 |
1.4.2 关于游学动机的研究 | 第11页 |
1.4.3 关于游学类型的研究 | 第11-13页 |
1.4.4 关于游学内容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5 关于游学发展原因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6 关于游学影响的研究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5.2 历史研究法 | 第15-16页 |
1.5.3 比较研究法 | 第16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魏晋游学的基本概况 | 第17-21页 |
2.1 游学的渊源 | 第17-18页 |
2.2 三国时期的游学 | 第18-19页 |
2.3 两晋时期的游学 | 第19-21页 |
3 魏晋游学的特点 | 第21-37页 |
3.1 游学目的的复杂性 | 第21-22页 |
3.1.1 功利性 | 第21-22页 |
3.1.2 隐逸性 | 第22页 |
3.2 游学形式的多样化 | 第22-31页 |
3.2.1 一度沉寂的官学之游 | 第22-24页 |
3.2.2 兴旺发展的私学之游 | 第24-25页 |
3.2.3 崇尚山水的玄游 | 第25-27页 |
3.2.4 求仙问道的仙游 | 第27-28页 |
3.2.5 取经辩难的佛游 | 第28-31页 |
3.3 游学内容的丰富性 | 第31-35页 |
3.3.1 儒学、佛学、玄学 | 第31-34页 |
3.3.2 艺术 | 第34页 |
3.3.3 科技 | 第34-35页 |
3.3.4 医学 | 第35页 |
3.4 女性成为游学活动中的教育者 | 第35-37页 |
4 魏晋游学的影响 | 第37-42页 |
4.1 改变了学者的命运 | 第37-38页 |
4.2 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 第38页 |
4.3 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 | 第38-39页 |
4.4 推动了政权的统一和稳定 | 第39-40页 |
4.5 推动了后世的游学的多元化发展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