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1 油菜生产现状 | 第10-12页 |
1.1.1 油菜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第10-11页 |
1.1.2 甘蓝型油菜的起源与栽培历史 | 第11页 |
1.1.3 我国油菜生产现状 | 第11-12页 |
1.2 作物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12-18页 |
1.2.1 分子标记的种类 | 第12-13页 |
1.2.2 基于连锁作图的QTL定位 | 第13-16页 |
1.2.3 基于连锁不平衡原理的关联分析 | 第16-17页 |
1.2.4 QTL的克隆 | 第17-18页 |
1.3 甘蓝型油菜株高、第一分枝高度及分枝数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1 甘蓝型油菜株高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2 甘蓝型油菜第一分枝高度及分枝数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第2章 绪论 | 第22-24页 |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页 |
2.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2.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2.2.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3.1 QTL定位的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3.1.2 田间试验设计与性状考察 | 第24页 |
3.1.3 茎秆木质素及其木质素单体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3.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5页 |
3.1.5 QTL的检测和分析 | 第25页 |
3.1.6 候选基因筛选 | 第25-26页 |
3.2 株高候选基因BnGA3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6-32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3.2.2 引物设计 | 第26页 |
3.2.3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6-27页 |
3.2.4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3.2.5 基因BnGA3的克隆、测序 | 第28-31页 |
3.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32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2-58页 |
4.1 表型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2-35页 |
4.1.1 表型分析 | 第32-33页 |
4.1.2 茎秆纤维组分含量与株高、第一分枝高度及分枝数的关系 | 第33-35页 |
4.2 株高、第一分枝高度及分枝数的QTL分析 | 第35-40页 |
4.3 候选基因筛选 | 第40-50页 |
4.4 甘蓝型油菜株高候选基因BnGA3的克隆 | 第50-51页 |
4.4.1 甘蓝型油菜gD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50页 |
4.4.2 BnGA3基因的克隆、测序 | 第50-51页 |
4.5 甘蓝型油菜株高候选基因BnGA3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1-58页 |
4.5.1 甘蓝型油菜株高候选基因BnGA3的一级结构分析 | 第51-53页 |
4.5.2 甘蓝型油菜株高候选基因BnGA3编码蛋白的同源性分析 | 第53-54页 |
4.5.3 甘蓝型油菜株高候选基因BnGA3编码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 第54-56页 |
4.5.4 甘蓝型油菜株高候选基因BnGA3编码蛋白三维结构预测 | 第56页 |
4.5.5 甘蓝型油菜株高候选基因BnGA3编码蛋白的功能结构域分析 | 第56-58页 |
第5章 结论及讨论 | 第58-63页 |
5.1 讨论 | 第58-61页 |
5.1.1 株高与茎秆木质素含量的关系 | 第58页 |
5.1.2 甘蓝型油菜株高、第一分枝高度以及分枝数的QTL定位 | 第58-59页 |
5.1.3 株高、第一分枝高度和分枝数QTL置信区间的候选基因筛选 | 第59-60页 |
5.1.4 亲本株高候选基因BnGA3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0-61页 |
5.2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