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历史知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品德与社会》中历史知识存在的意义 | 第16-20页 |
一、用历史知识加强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 | 第16-17页 |
二、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 | 第17页 |
三、用历史知识提高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第17-18页 |
四、用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 | 第18-19页 |
五、用历史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品德与社会》中历史知识呈现的特点 | 第20-30页 |
一、形态分布呈现散点式 | 第20-24页 |
二、素材选取多为文化史 | 第24-25页 |
三、内容设置多是中国史 | 第25-26页 |
四、图文排版凸显生动化 | 第26-30页 |
第四章 《品德与社会》中历史知识教学的策略 | 第30-38页 |
一、尊重历史事实:精选素材 | 第30-32页 |
二、活化历史人物:情感引线 | 第32-33页 |
三、理清历史脉络:激发兴趣 | 第33-34页 |
四、链接现实生活:寻求联系 | 第34-35页 |
五、还原历史情景:情感体验 | 第35-36页 |
六、历史影音图片:传递史情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品德与社会》中历史知识编写的思考 | 第38-41页 |
一、历史知识的分布需要改善 | 第38页 |
二、历史学习的梯度呼吁合理 | 第38-39页 |
三、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