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立法背景 | 第10-11页 |
1.1.2 实践背景 | 第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 主要的创新和不足 | 第14-15页 |
1.5.1 主要的创新 | 第14-15页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1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劳动合同中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16-28页 |
2.1 劳动合同中止的必要性 | 第16-22页 |
2.1.1 劳动合同具有人身依附性 | 第16-18页 |
2.1.2 劳动合同具有从属性 | 第18-20页 |
2.1.3 劳动合同中止有利于实质正义 | 第20-22页 |
2.2 劳动合同中止的可行性 | 第22-28页 |
2.2.1 劳动合同具有私法性 | 第22-25页 |
2.2.2 劳动合同具有延续性 | 第25-28页 |
第3章 劳动合同中止制度立法的国际经验 | 第28-41页 |
3.1 大陆法系代表国家的相关立法 | 第28-35页 |
3.1.1 法国有关劳动合同中止的立法 | 第28-32页 |
3.1.2 意大利有关劳动合同中止的立法 | 第32-35页 |
3.2 英美法系代表国家的相关立法 | 第35-41页 |
3.2.1 英国有关劳动合同中止的立法 | 第35-37页 |
3.2.2 美国有关劳动合同中止的立法 | 第37-41页 |
第4章 我国劳动合同中止制度立法的缺陷 | 第41-49页 |
4.1 我国劳动合同中止的立法现状 | 第41-43页 |
4.1.1 地方劳动合同立法 | 第41-43页 |
4.1.2 相关立法 | 第43页 |
4.2 《劳动合同法》的衔接性缺失 | 第43-46页 |
4.2.1 《劳动合同法》自身内容不衔接 | 第44页 |
4.2.2 《劳动合同法》与相关法律不衔接 | 第44-45页 |
4.2.3 《劳动合同法》与国际劳动合同立法不衔接 | 第45-46页 |
4.3 地方劳动合同中止立法的缺陷 | 第46-49页 |
4.3.1 地方劳动合同中止立法缺乏统一性 | 第46-47页 |
4.3.2 地方劳动合同中止立法缺乏完整性 | 第47-49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劳动合同中止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49-60页 |
5.1 劳动合同中止内涵的界定 | 第49-50页 |
5.2 我国劳动合同中止制度立法体系的完善 | 第50-52页 |
5.2.1 《劳动合同法》中的劳动合同中止制度 | 第50-51页 |
5.2.2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的劳动合同中止制度 | 第51-52页 |
5.2.3 地方劳动合同立法中的劳动合同中止制度 | 第52页 |
5.3 我国劳动合同中止制度立法内容的完善 | 第52-60页 |
5.3.1 劳动合同中止的适用情形 | 第52-57页 |
5.3.2 劳动合同中止期间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