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导论 | 第13-20页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0.2.1 国外关于公共危机和政府公信力的研究 | 第14-15页 |
0.2.2 国内关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信力研究 | 第15-18页 |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0.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0.4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9-20页 |
0.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页 |
0.4.2 可能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公共危机和地方政府公信力概述 | 第20-28页 |
1.1 公共危机的内涵和特征 | 第20-21页 |
1.1.1 公共危机的内涵 | 第20页 |
1.1.2 公共危机的特征 | 第20-21页 |
1.2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 | 第21-24页 |
1.2.1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 第21-23页 |
1.2.2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指标 | 第23-24页 |
1.3 公共危机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关系 | 第24-26页 |
1.3.1 公共危机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 第24-25页 |
1.3.2 地方政府公信力对公共危机的解决产生的作用 | 第25-26页 |
1.4 公共危机管理中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理论依据 | 第26-28页 |
1.4.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第26页 |
1.4.2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公共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表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39页 |
2.1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表现 | 第28-29页 |
2.1.1 案例分析—“瓮安”事件 | 第28页 |
2.1.2 “瓮安”事件带给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思考 | 第28-29页 |
2.2 公共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2.2.1 地方政府应对公共危机服务意识差,制度陈旧 | 第29-31页 |
2.2.2 面对公共危机不能及时反应、有效应对 | 第31页 |
2.2.3 缺乏依据,易出现过激的带强制执行的措施 | 第31页 |
2.2.4 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 | 第31-32页 |
2.3 公共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公信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2-39页 |
2.3.1 政府因素 | 第32-34页 |
2.3.2 危机意识欠缺、诚信理念淡薄 | 第34页 |
2.3.3 监督不力 | 第34-35页 |
2.3.4 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健全 | 第35-36页 |
2.3.5 公众因素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国外经验借鉴 | 第39-43页 |
3.1 美国政府提升公信力的经验借鉴 | 第39-40页 |
3.2 日本政府提升公信力的经验借鉴 | 第40页 |
3.3 国外经验对我国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启示 | 第40-43页 |
3.3.1 建立处理危机事件统一的权利机构 | 第40-41页 |
3.3.2 依法进行危机应对 | 第41页 |
3.3.3 注重危机意识教育 | 第41页 |
3.3.4 重视公民及社会中介组织参与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公共危机管理中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 第43-54页 |
4.1 转变政府危机管理理念 | 第43-45页 |
4.1.1 树立以人为本的危机管理理念 | 第43-44页 |
4.1.2 树立依法治理危机的理念 | 第44页 |
4.1.3 树立危机情境中的诚信理念 | 第44页 |
4.1.4 树立危机责任和监督理念 | 第44-45页 |
4.2 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 第45-50页 |
4.2.1 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 第45-46页 |
4.2.2 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共危机应对处理机制 | 第46-49页 |
4.2.3 进一步完善危机善后协调机制 | 第49-50页 |
4.3 加大公民与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力度 | 第50-54页 |
4.3.1 培养民众危机意识与应对能力 | 第50-52页 |
4.3.2 加强公民政治参与,增进互信 | 第52页 |
4.3.3 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危机治理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9-60页 |
承诺书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