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施工组织与计划论文--施工组织论文

精益建造理论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精益建造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施工现场管理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精益思想应用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第14-17页
        1.3.1 研究目标第14页
        1.3.2 研究内容第14-17页
2 相关理论概述第17-29页
    2.1 精益建造相关理论第17-19页
        2.1.1 精益建造的基础理论第17-18页
        2.1.2 5S现场管理第18-19页
    2.2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相关理论第19-23页
        2.2.1 层次分析法的概述及其存在的问题第19-20页
        2.2.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概述及其优点第20页
        2.2.3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步骤第20-23页
    2.3 BP人工神经网络相关理论第23-26页
        2.3.1 人工神经网络第23页
        2.3.2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第23-25页
        2.3.3 BP人工神经网络第25-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9页
3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现状分析第29-37页
    3.1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及特点第29-30页
        3.1.1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第29-30页
        3.1.2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特点第30页
    3.2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第30-32页
        3.2.1 人员管理问题第30-31页
        3.2.2 设备管理问题第31页
        3.2.3 物料管理问题第31页
        3.2.4 制度管理问题第31页
        3.2.5 环境管理问题第31页
        3.2.6 安全管理问题第31-32页
    3.3 建筑施工现场 5S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第32-35页
        3.3.1 建筑施工现场 5S管理的必要性分析第32页
        3.3.2 建筑施工现场 5S管理的可行性分析第32-35页
    3.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4 建筑施工现场 5S管理方案研究第37-51页
    4.1 基于制造业现场 5S管理的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内容第37-39页
        4.1.1 制造业现场 5S管理的特点第37-38页
        4.1.2 建筑施工现场 5S管理的内容第38-39页
    4.2 建筑施工现场 5S管理的实施阶段第39-41页
        4.2.1 准备阶段第39-40页
        4.2.2 执行阶段第40页
        4.2.3 检查阶段第40页
        4.2.4 改善阶段第40-41页
    4.3 建筑施工现场 5S管理方案设计第41-50页
        4.3.1 整理方案第41-43页
        4.3.2 整顿方案第43-45页
        4.3.3 清扫方案第45-46页
        4.3.4 清洁方案第46-47页
        4.3.5 素养方案第47-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5 建筑施工现场 5S管理评价及效果反馈模型第51-63页
    5.1 5S管理评价模型第51-56页
        5.1.1 分类评价体系第51-54页
        5.1.2 基于FAHP的施工现场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第54-56页
    5.2 BP人工神经网络效果反馈模型第56-61页
        5.2.1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过程第57-58页
        5.2.2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第58-61页
        5.2.3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仿真第61页
    5.3 本章小结第61-63页
6 工程应用第63-83页
    6.1 项目简介第63-64页
    6.2 5S管理评价第64-77页
        6.2.1 分类评价第64-69页
        6.2.2 综合评价第69-77页
    6.3 5S管理效果反馈第77-81页
        6.3.1 BP神经网络学习第77-79页
        6.3.2 BP神经网络结果仿真第79-81页
    6.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7 结论与不足第83-85页
    7.1 结论第83-84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0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0-91页
附录一第91-92页
附录二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田制演变视角下的唐代土地租佃模式研究
下一篇:江苏省秸秆产业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及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