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文道观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1 文与道统 | 第13-26页 |
| 1.1 以文明道 | 第13-17页 |
| 1.1.1 以内圣外王为理想人格 | 第13-14页 |
| 1.1.2 立“诚”以求道 | 第14-16页 |
| 1.1.3 积理以发文章 | 第16-17页 |
| 1.2 调和汉、宋以卫道 | 第17-21页 |
| 1.2.1 汉、宋之争 | 第17-19页 |
| 1.2.2 以礼通汉、宋 | 第19-20页 |
| 1.2.3 兼容汉学原因 | 第20-21页 |
| 1.3 调停骈散以明道 | 第21-26页 |
| 1.3.1 嘉道年间的骈散之争 | 第21-23页 |
| 1.3.2 以明道调骈散 | 第23-24页 |
| 1.3.3 奏议的显与雅 | 第24-26页 |
| 2 文道难兼得 | 第26-39页 |
| 2.1 文道观转变 | 第26-30页 |
| 2.1.1 文道轻重无定说 | 第26-27页 |
| 2.1.2 兼容道、墨思想 | 第27-29页 |
| 2.1.3 转变的原因探究 | 第29-30页 |
| 2.2 诗文创作追求 | 第30-34页 |
| 2.2.1 师法典范 | 第30-31页 |
| 2.2.2 雄奇与闲适之美 | 第31-33页 |
| 2.2.3 人力与天机并重 | 第33-34页 |
| 2.3 文章创作技法 | 第34-39页 |
| 2.3.1 文章以气行之 | 第34-36页 |
| 2.3.2 文章须声韵铿锵 | 第36-37页 |
| 2.3.3 文章的谋篇立势 | 第37-39页 |
| 3 曾国藩文道观的定位与评价 | 第39-46页 |
| 3.1 曾国藩文道观的定位 | 第39-43页 |
| 3.1.1 经世致用与卫道 | 第39-40页 |
| 3.1.2 曾国藩与桐城派 | 第40-42页 |
| 3.1.3 曾国藩与湘乡派 | 第42-43页 |
| 3.2 曾国藩文论得失 | 第43-46页 |
| 3.2.1 文学独立性的提高 | 第43-44页 |
| 3.2.2 内在的矛盾性 | 第44-46页 |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