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导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教科版选修3-1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1.3 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11-13页 |
| 1.3.1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2 存在的不足 | 第12-13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5-28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2.1.1 二元导学 | 第15页 |
| 2.1.2 物理概念教学 | 第15-16页 |
| 2.2 理论依据 | 第16-20页 |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17页 |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7-18页 |
| 2.2.3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8-19页 |
| 2.2.4 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 2.3 “预习案”的编写 | 第20-23页 |
| 2.3.1 “预习案”的编写原则 | 第20-21页 |
| 2.3.2 “预习案”的编制与使用流程 | 第21-23页 |
| 2.4 “导学案”的编写 | 第23-28页 |
| 2.4.1 “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 第23-25页 |
| 2.4.2 “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流程 | 第25-28页 |
| 第3章 实验方案及教学实践 | 第28-56页 |
| 3.1 研究方案设计 | 第28-29页 |
| 3.1.1 研究假设 | 第28页 |
| 3.1.2 调查设计 | 第28页 |
| 3.1.3 教学实践设计 | 第28-29页 |
| 3.2 情况调查 | 第29-32页 |
| 3.2.1 实验前调查 | 第29-32页 |
| 3.2.1.1 调查目的 | 第29页 |
| 3.2.1.2 调查对象及方法 | 第29-30页 |
| 3.2.1.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 3.2.2 实验后调查 | 第32页 |
| 3.3 教学实践 | 第32-56页 |
| 3.3.1 实验设计 | 第32-35页 |
| 3.3.1.1 变量的确定 | 第32-34页 |
| 3.3.1.2 实验效果检测指标 | 第34页 |
| 3.3.1.3 实验对象选取 | 第34-35页 |
| 3.3.1.4 实验方法和时间 | 第35页 |
| 3.3.1.5 实验数据的分析 | 第35页 |
| 3.3.2 “二元导学”教学实施 | 第35-38页 |
| 3.3.2.1 课前准备阶段 | 第36页 |
| 3.3.2.2 课堂教学阶段 | 第36-37页 |
| 3.3.2.3 课后反思阶段 | 第37-38页 |
| 3.3.3 教材分析与案例展示 | 第38-56页 |
| 3.3.3.1 教材分析 | 第38-41页 |
| 3.3.3.2 “二元导学”教学实验的控制 | 第41页 |
| 3.3.3.3 教学案例 | 第41-54页 |
| 3.3.3.4 案例分析 | 第54-56页 |
| 第4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60页 |
| 4.1 考试成绩及分析 | 第56-58页 |
| 4.2 物理学习兴趣测评 | 第58页 |
| 4.3 学生对 “二元导学”的认可度 | 第58-60页 |
|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60-63页 |
| 5.1 本研究的总结 | 第60-61页 |
| 5.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1-62页 |
| 5.3 本研究的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 附录 | 第64-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