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主题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7-23页 |
1.2.1 政策性金融与开发性金融 | 第17-20页 |
1.2.2 政策性银行与开发银行 | 第20-21页 |
1.2.3 金融结构 | 第21-22页 |
1.2.4 转型 | 第22-23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3-32页 |
1.3.1 关于财政投融资的研究 | 第23-26页 |
1.3.2 关于国外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研究 | 第26-28页 |
1.3.3 关于中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研究 | 第28-30页 |
1.3.4 关于银行效率的研究 | 第30-32页 |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逻辑结构 | 第32-3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1.4.2 研究内容与逻辑结构 | 第33-34页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34-38页 |
1.5.1 可能的创新 | 第34-35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35-38页 |
第2章 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38-58页 |
2.1 政策性银行存在的理论基础 | 第38-45页 |
2.1.1 政府干预理论分析 | 第38-40页 |
2.1.2 金融中介理论的分析 | 第40-42页 |
2.1.3 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 | 第42-43页 |
2.1.4 金融约束论的分析 | 第43-45页 |
2.2 政策性银行经济效应和功能 | 第45-52页 |
2.2.1 政策性银行不同筹资机制的经济效应 | 第46-48页 |
2.2.2 政策性银行作为财政投融资的功能 | 第48-49页 |
2.2.3 政策性银行在金融结构中的功能 | 第49-50页 |
2.2.4 政策性银行在金融结构中地位的决定因素 | 第50-52页 |
2.3 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理论分析 | 第52-57页 |
2.3.1 转型动因分析 | 第53页 |
2.3.2 转型目标选择 | 第53-54页 |
2.3.3 转型路径依赖 | 第54页 |
2.3.4 转型约束条件 | 第54-55页 |
2.3.5 转型绩效评价 | 第55-5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3章 中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初始条件 | 第58-80页 |
3.1 中国政策性银行演进历程 | 第58-68页 |
3.1.1 政策性银行建立背景分析 | 第58-62页 |
3.1.2 政策性银行发展历程 | 第62-67页 |
3.1.3 政策性银行发挥的作用 | 第67-68页 |
3.2 政策性银行在金融结构中的地位分析 | 第68-72页 |
3.2.1 贷款市场结构 | 第68-69页 |
3.2.2 社会融资结构 | 第69-70页 |
3.2.3 筹资结构 | 第70-72页 |
3.3 政策性银行业经营绩效比较 | 第72-79页 |
3.3.1 收入结构分析 | 第72-73页 |
3.3.2 盈利能力分析 | 第73-76页 |
3.3.3 风控能力分析 | 第76页 |
3.3.4 资本管理分析 | 第76-77页 |
3.3.5 财政支持分析 | 第77-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4章 中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约束条件 | 第80-112页 |
4.1 中国政策性银行外部经济环境变化 | 第80-88页 |
4.1.1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原因 | 第80-82页 |
4.1.2 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潜在风险 | 第82-84页 |
4.1.3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趋势 | 第84-88页 |
4.2 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 第88-102页 |
4.2.1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 第88-90页 |
4.2.2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 第90-94页 |
4.2.3 中国金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4-102页 |
4.3 经济金融环境对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约束作用分析 | 第102-109页 |
4.3.1 发展约束 | 第102-105页 |
4.3.2 风险约束 | 第105-106页 |
4.3.3 竞争约束 | 第106-108页 |
4.3.4 改革互补性 | 第108页 |
4.3.5 政治约束 | 第108-10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9-112页 |
第5章 中国政策性银行效率实证分析 | 第112-130页 |
5.1 基于非参数方法的技术效率分析 | 第112-118页 |
5.1.1 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112-114页 |
5.1.2 技术效率变量的选择 | 第114-116页 |
5.1.3 技术效率实证分析 | 第116-118页 |
5.2 DEA-Malmquist指数分析 | 第118-119页 |
5.2.1 变量和数据选择 | 第118-119页 |
5.2.2 分析结果 | 第119页 |
5.3 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计量模型分析 | 第119-128页 |
5.3.1 模型变量选取 | 第119-121页 |
5.3.2 理论模型构建 | 第121-122页 |
5.3.3 计量经济模型设定 | 第122-125页 |
5.3.4 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 | 第125-12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6章 国外政策性银行转型经验 | 第130-168页 |
6.1 国外政策性银行一般分析 | 第130-135页 |
6.2 国外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趋势 | 第135-138页 |
6.3 国外代表性政策性银行转型经验剖析 | 第138-165页 |
6.3.1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转型经验 | 第138-149页 |
6.3.2 日本政策金融体系转型经验 | 第149-158页 |
6.3.3 韩国产业银行的转型经验 | 第158-1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65-168页 |
第7章 中国政策性银行转型目标模式与路径选择 | 第168-190页 |
7.1 政策性银行转型动因 | 第168-171页 |
7.2 政策性银行转型思路 | 第171-173页 |
7.2.1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 第171-172页 |
7.2.2 适应经济发展阶段 | 第172页 |
7.2.3 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 第172-173页 |
7.3 政策性银行转型目标模式 | 第173-177页 |
7.3.1 机构功能和业务分类的政策性 | 第173-175页 |
7.3.2 经营目标明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 第175-176页 |
7.3.3 建立有协同优势的综合化经营体系 | 第176页 |
7.3.4 在金融结构中发挥引领性补充作用 | 第176-177页 |
7.4 政策性银行转型路径选择 | 第177-188页 |
7.4.1 发展空间制约下的职能转型 | 第177-179页 |
7.4.2 适度规模条件下推进综合经营 | 第179-182页 |
7.4.3 赋予政策性银行特许价值权 | 第182-184页 |
7.4.4 明确政策性银行与政府的关系 | 第184-187页 |
7.4.5 明确政策性银行与市场的关系 | 第187-188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8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02页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第202-204页 |
后记 | 第204-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