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研究范围与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三、研究角度与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新教育”中的新鲜血液:翻译文进入中学国文教材的历程 | 第14-27页 |
第一节 酝酿期(1912-1919):清末民初教育话语中外国知识的初步引入 | 第14-17页 |
第二节 发展期(1920-1928):国语教育推进中翻译文的多样化 | 第17-21页 |
第三节 回落期(1929-1949):“党义”教育与民族危机下的翻译文 | 第21-27页 |
第二章 从“翻译文”到“教材选文”:翻译文选的教育指向 | 第27-40页 |
第一节 翻译文的编选与过滤 | 第27-31页 |
第二节 翻译文的教化功能 | 第31-35页 |
第三节 翻译文的“欧化”与教育 | 第35-40页 |
第三章 重述他者与自我:翻译文与“新国民意识”的塑造 | 第40-53页 |
第一节“异质性”文化视角下的国民性反思 | 第40-44页 |
第二节“同质性”类比对国民意识的唤醒 | 第44-48页 |
第三节 翻译文与民国“新女性” | 第48-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