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7页 |
1.1.1 明代“九边”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1.1.2 明代“西北四镇”防区界定 | 第13-17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5页 |
1.2.1 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 | 第17-20页 |
1.2.2 西北四镇相关研究 | 第20-2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3.2.1 以史料为依托,以借鉴为基础,发现问题 | 第25-26页 |
1.3.2.2 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 第26页 |
1.4 选题缘起与论文创新 | 第26-29页 |
1.4.1 选题缘起 | 第26-27页 |
1.4.2 论文创新 | 第27-29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明西北四镇长城发展述略 | 第30-70页 |
2.1 明西北四镇建置背景 | 第30-37页 |
2.1.1 自然环境及地势特征 | 第30-34页 |
2.1.2 军事背景 | 第34-37页 |
2.2 明代西北四镇建置时间 | 第37-42页 |
2.2.1 宁夏镇 | 第37-39页 |
2.2.2 甘肃镇 | 第39-40页 |
2.2.3 延绥镇 | 第40-41页 |
2.2.4 固原镇 | 第41-42页 |
2.3 明代西北四镇长城修筑研究 | 第42-68页 |
2.3.1 长城修筑阶段发展进程 | 第42-55页 |
2.3.2 长城分布特征 | 第55-6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三章 明代西北四镇军事制度研究 | 第70-94页 |
3.1 明代九边军事管理制度演变 | 第70-80页 |
3.1.1 制度初建阶段 | 第70-74页 |
3.1.2 成熟完善阶段 | 第74-77页 |
3.1.3 后期演变阶段 | 第77-80页 |
3.2 明代陕西三边总制管理体系 | 第80-90页 |
3.2.1 陕西三边总制创设的原因 | 第80-82页 |
3.2.2 三边总制管理体系的形成 | 第82-86页 |
3.2.3 三边总制的管理职能 | 第86-9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90-94页 |
第四章 明代西北四镇军事聚落研究 | 第94-146页 |
4.1 明代西北四镇军事聚落空间地理分布研究 | 第94-112页 |
4.1.1 四镇军事聚落地理分布概况 | 第94-99页 |
4.1.2 四镇军事聚落时空分布规律 | 第99-103页 |
4.1.3 军事聚落选址 | 第103-112页 |
4.2 明代西北四镇的军事聚落层级研究 | 第112-130页 |
4.2.1 镇城 | 第112-119页 |
4.2.2 卫城 | 第119-122页 |
4.2.3 所城 | 第122-124页 |
4.2.4 路城 | 第124-127页 |
4.2.5 堡城 | 第127-130页 |
4.3 明代西北四镇分路守御体系 | 第130-144页 |
4.3.1 宁夏镇 | 第130-134页 |
4.3.2 甘肃镇 | 第134-138页 |
4.3.3 延绥镇 | 第138-140页 |
4.3.4 固原镇 | 第140-1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五章 明代西北四镇军事聚落防御性分析 | 第146-178页 |
5.1 明代西北四镇军事防御体系构成要素 | 第146-162页 |
5.1.1 长城本体 | 第146-150页 |
5.1.2 军事防御性聚落 | 第150-153页 |
5.1.3 交通驿递系统 | 第153-158页 |
5.1.4 烽传讯息系统 | 第158-162页 |
5.2 明代西北四镇军事聚落防御性的空间结构 | 第162-168页 |
5.2.1 军事防御空间的圈层结构及多核结构 | 第162-166页 |
5.2.2 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网状防御结构 | 第166-168页 |
5.3 总督制度下的四镇军事防御模式探析 | 第168-175页 |
5.3.1 总督制度对西北四镇军事聚落的影响 | 第168-170页 |
5.3.2 西北四镇的联防协守机制 | 第170页 |
5.3.3 西北四镇防区基本防御模式探析 | 第170-1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75-178页 |
结语 | 第178-180页 |
附录 | 第180-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08页 |
致谢 | 第208-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