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关键词阐释 | 第10-11页 |
1.2.1 公共决策 | 第10-11页 |
1.2.2 公民网络参与 | 第1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2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决策案例概述 | 第17-29页 |
2.1 强国论坛“车轮上的腐败”案例概述 | 第17-18页 |
2.1.1 强国论坛简介 | 第17页 |
2.1.2 “车轮上的腐败”案例概述 | 第17-18页 |
2.2 强国论坛“车轮上的腐败”事件背景分析 | 第18-25页 |
2.2.1 “车轮上的腐败”事件发生的国内背景 | 第18-21页 |
2.2.2 我国网民的现状 | 第21-24页 |
2.2.3 我国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主要形式 | 第24-25页 |
2.3 “车轮上的腐败”事件中公民网络参与产生的效应 | 第25-29页 |
2.3.1 “车轮上的腐败”事件中公共决策的创新做法 | 第25-26页 |
2.3.2 “车轮上的腐败”事件中公共决策的传播效应 | 第26-28页 |
2.3.3 “车轮上的腐败”事件中公共决策的互动作用 | 第28-29页 |
3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决策案例分析 | 第29-37页 |
3.1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决策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 第29-30页 |
3.1.1 理论依据 | 第29-30页 |
3.1.2 政策依据 | 第30页 |
3.2 强国论坛“车轮上的腐败”事件中公民网络参与的特点 | 第30-32页 |
3.2.1 参与的平等性 | 第30-31页 |
3.2.2 参与的交互性 | 第31页 |
3.2.3 参与的多元性 | 第31-32页 |
3.2.4 参与的公开性 | 第32页 |
3.3 强国论坛“车轮上的腐败”事件中公民网络参与公共决策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1 公民网络参与对公共决策的积极影响 | 第32-33页 |
3.3.2 公民网络参与对公共决策的消极影响 | 第33-34页 |
3.4 强国论坛“车轮上的腐败”事件中公民网络参与公共决策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3.4.1 互联网管理制度问题 | 第34页 |
3.4.2 决策制定主体的问题 | 第34-35页 |
3.4.3 决策参与主体的问题 | 第35-37页 |
4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决策案例推广的建议 | 第37-43页 |
4.1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决策案例在全国推广的可行性 | 第37-39页 |
4.1.1 全国推广的条件 | 第37-38页 |
4.1.2 推广实施的合理性 | 第38页 |
4.1.3 社会效益预测 | 第38-39页 |
4.2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决策案例的机制建设 | 第39-41页 |
4.2.1 政府层面 | 第39页 |
4.2.2 技术层面 | 第39-40页 |
4.2.3 公众层面 | 第40-41页 |
4.3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决策案例推广的注意事项 | 第41-43页 |
4.3.1 政府官员要改变旧有观念 | 第41页 |
4.3.2 要提高政府官员网络媒介素养 | 第41-42页 |
4.3.3 要充分发挥网络主流媒体的作用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A关干“公民网络参与公共决策情况访谈”的提纲 | 第46-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