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1.1 课题背景介绍 | 第10-11页 |
1.2 课题国内外动态研究 | 第11-12页 |
1.3 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及安排 | 第12-13页 |
2 系统总体设计 | 第13-18页 |
2.1 系统总体结构 | 第13-15页 |
2.1.1 系统方框图 | 第13页 |
2.1.2 系统各部分简介 | 第13-15页 |
2.2 各部分芯片选型 | 第15-18页 |
2.2.1 视频编码技术的选择 | 第15页 |
2.2.2 前端采集主控芯片选型 | 第15-16页 |
2.2.3 前端采集图像传感器芯片选型 | 第16页 |
2.2.4 前端采集镜头IR-CUT切换模式选择 | 第16-17页 |
2.2.5 WiFi传输主控芯片选型 | 第17-18页 |
3 系统硬件设计 | 第18-46页 |
3.1 基于Ralink RT5350F无线发送模块设计 | 第18-33页 |
3.1.1 系统整体硬件结构图 | 第18-19页 |
3.1.2 Ralink公司RT5350F介绍 | 第19-20页 |
3.1.3 RT5350F的具体设计 | 第20-32页 |
3.1.4 开发板在PCB布线中注意的问题 | 第32-33页 |
3.2 基于海思HI3518E的图像采集模块 | 第33-46页 |
3.2.1 图像前端采集模块整体结构 | 第33-34页 |
3.2.2 HI3518E芯片简介 | 第34-36页 |
3.2.3 基于HI3518E开发板具体设计实现 | 第36-46页 |
4 无线WiFi传输模块软件设计 | 第46-62页 |
4.1 RT5350编译环境介绍 | 第46-47页 |
4.2 系统移植 | 第47-54页 |
4.2.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第47页 |
4.2.2 Linux系统的内核移植 | 第47-51页 |
4.2.3 WiFi驱动的添加 | 第51页 |
4.2.4 Linux内核与应用程序下载 | 第51-54页 |
4.3 系统传输程序的设计 | 第54-58页 |
4.3.1 传输程序设计流程图 | 第54页 |
4.3.2 传输程序设计代码实现 | 第54-58页 |
4.4 PCF原理及其应用 | 第58-62页 |
4.4.1 集中控制PCF协议介绍 | 第58页 |
4.4.2 系统模型 | 第58-59页 |
4.4.3 整体设计与超帧维护 | 第59-61页 |
4.4.4 PCF时隙的两种划分方式 | 第61-62页 |
5 前端图像采集模块和客户端模块软件设计 | 第62-70页 |
5.1 前端采集和客户端整体结构 | 第62页 |
5.2 监控端软件设计 | 第62-66页 |
5.2.1 监控端软件整体工作流程 | 第62-63页 |
5.2.2 CMOS图像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第63-64页 |
5.2.3 H.264图像压缩模块软件设计 | 第64-66页 |
5.3 客户云端介绍 | 第66-70页 |
5.3.1 云端服务器介绍 | 第66页 |
5.3.2 H.264图像解压处理 | 第66-68页 |
5.3.3 客户端程序设计 | 第68-70页 |
6 上位机显示图像程序设计 | 第70-73页 |
6.1 上位机图像显示程序设计 | 第70-71页 |
6.2 上位机图像显示界面设计 | 第71-73页 |
7 系统调试和结果分析 | 第73-78页 |
7.1 系统硬件调试 | 第73-74页 |
7.1.1 基于RT5350芯片的开发板在调试中遇到的问题 | 第73-74页 |
7.1.2 基于HI3518E芯片的开发板在调试中遇到的问题 | 第74页 |
7.2 系统软件调试遇到的问题 | 第74-75页 |
7.2.1 图像压缩和解压本地调试 | 第75页 |
7.2.2 图像压缩和解压视频通过WiFi调试 | 第75页 |
7.3 系统测试结果 | 第75-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