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炭气化工业论文--气化工艺论文--煤气净制论文

铁酸锌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硫化与再生动力学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2 中高温煤气脱硫剂发展概况第15-24页
        1.2.1 单一金属氧化物脱硫剂第15-20页
        1.2.2 复合金属氧化物脱硫剂第20-23页
        1.2.3 其他脱硫方法第23页
        1.2.4 中高温煤气脱硫存在的问题第23页
        1.2.5 小结第23-24页
    1.3 脱硫剂活性组分制备方法第24-25页
        1.3.1 气相法第24-25页
        1.3.2 液相法第25页
        1.3.3 固相法第25页
    1.4 微波加热技术概述第25-29页
        1.4.1 微波技术简介第25-26页
        1.4.2 微波加热原理第26-27页
        1.4.3 微波加热特点第27-29页
        1.4.4 微波加热技术在固相化学中应用第29页
    1.5 脱硫剂硫化与再生动力学模型第29-31页
        1.5.1 未反应收缩核模型第30页
        1.5.2 粒子模型第30-31页
        1.5.3 等效粒子模型第31页
    1.6 课题的选择及研究内容第31-33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3-41页
    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第33-35页
        2.1.1 实验试剂第33-34页
        2.1.2 实验仪器第34页
        2.1.3 微波高温管式炉第34-35页
    2.2 脱硫剂的硫化第35-38页
        2.2.1 气体配置第35-36页
        2.2.2 固定床硫化反应装置第36-37页
        2.2.3 硫化条件选取第37-38页
        2.2.4 H_2S气体的检测第38页
        2.2.5 脱硫剂评价指标第38页
    2.3 脱硫剂的分析与表征第38-41页
        2.3.1 机械强度测量第38-39页
        2.3.2 射线衍射表征(XRD)第39页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SEM)第39页
        2.3.4 氮吸附表征(BET)第39页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第39-41页
第三章 脱硫剂的制备及表征第41-61页
    3.1 引言第41-42页
    3.2 铁酸锌脱硫剂的制备第42-48页
        3.2.1 前驱体的制备第42-43页
        3.2.2 脱硫剂的制备第43-48页
    3.3 不同焙烧方式制备脱硫剂硫化性能第48-50页
    3.4 不同焙烧方式制备脱硫剂表征与分析第50-58页
        3.4.1 XRD分析第50-51页
        3.4.2 SEM分析第51-52页
        3.4.3 EDS分析第52-53页
        3.4.4 XPS分析第53-56页
        3.4.5 BET分析第56-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61页
第四章 不同加热方式制备脱硫剂硫化动力学分析第61-79页
    4.1 动力学模型第61-62页
    4.2 实验样品第62页
    4.3 实验装置第62-63页
    4.4 实验条件第63-64页
    4.5 常规焙烧方式制备脱硫剂硫化动力学分析第64-71页
        4.5.1 脱硫剂硫化反应级数的确定第65-67页
        4.5.2 反应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确定第67-71页
    4.6 微波焙烧方式制备脱硫剂硫化动力学分析第71-76页
    4.7 本章小结第76-79页
第五章 O_2气氛下铁酸锌脱硫剂再生动力学研究第79-95页
    5.1 引言第79页
    5.2 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第79-81页
        5.2.1 实验装置第79-80页
        5.2.2 实验条件第80-81页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1-90页
        5.3.1 再生温度对铁酸锌中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过程的影响第81-84页
        5.3.2 再生气体进口O_2浓度对铁酸锌脱硫剂再生过程的影响第84-85页
        5.3.3 铁酸锌脱硫剂O_2气氛下再生动力学分析第85-90页
    5.4 脱硫剂硫化再生循环实验第90-93页
    5.5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5-99页
    6.1 结论第95-97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97页
    6.3 展望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任务型影视教学法在汉语听说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究--以泰国瓦莱岚大学为例
下一篇:对日汉语教学中的汉字及汉诗文教学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