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超新星分类 | 第10-17页 |
1.2.1 Ia型超新星 | 第11-15页 |
1.2.2 壳层剥离型超新星 | 第15-17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现状 | 第17-18页 |
1.3.1 Ia型超新星与宇宙学 | 第17-18页 |
1.3.2 壳层剥离型超新星系统分析 | 第18页 |
1.4 论文内容组织 | 第18-19页 |
第2章 观测宇宙学 | 第19-25页 |
2.1 现代宇宙学 | 第19-20页 |
2.1.1 宇宙学原理 | 第19页 |
2.1.2 Robertson-Walker(RW)度规 | 第19页 |
2.1.3 Einstein equation | 第19-20页 |
2.1.4 Friedmann Lemaitre(FL)方程 | 第20页 |
2.2 膨胀的宇宙 | 第20-22页 |
2.2.1 Hubble定律 | 第21页 |
2.2.2 宇宙学参数 | 第21-22页 |
2.3 距离测量 | 第22-25页 |
2.3.1 固有距离 | 第22-23页 |
2.3.2 光度距离 | 第23-25页 |
第3章 高速超新星 | 第25-57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25-34页 |
3.1.1 Nearby Supernova Factory项目 | 第25-26页 |
3.1.2 Si Ⅱ速度测量 | 第26-29页 |
3.1.3 样本超新星选取 | 第29页 |
3.1.4 速度分布与高速超新星 | 第29-34页 |
3.2 验证系统偏差 | 第34-44页 |
3.2.1 光变曲线拟合偏差 | 第34-35页 |
3.2.2 人为选择偏差 | 第35页 |
3.2.3 速度谱线日期改正 | 第35-38页 |
3.2.4 探测效率 | 第38-41页 |
3.2.5 低亮度高速超新星偏差 | 第41-44页 |
3.3 高速超新星分布星系特性相关 | 第44-48页 |
3.3.1 星系数据子样本偏差 | 第44-45页 |
3.3.2 星系半径测量 | 第45-47页 |
3.3.3 不同类型超新星星系特征对比 | 第47-48页 |
3.4 速度红移演化 | 第48-54页 |
3.4.1 高红移光谱数据 | 第48-50页 |
3.4.2 Si Ⅱ λ4128速度 | 第50-53页 |
3.4.3 SNLS样本与速度红移演化 | 第53-54页 |
3.5 高速超新星与宇宙学 | 第54-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壳层剥离型超新星 | 第57-92页 |
4.1 LOSS巡天 | 第57-59页 |
4.1.1 数据处理 | 第58-59页 |
4.2 LOSS巡天SESNe测光数据 | 第59-84页 |
4.2.1 白光星等定标 | 第61-64页 |
4.2.2 SESNe光变曲线模板 | 第64-65页 |
4.2.3 SESNe光变特征 | 第65-76页 |
4.2.4 SESNe速度分布 | 第76-79页 |
4.2.5 局部环境参数 | 第79-84页 |
4.3 超新星SN 2007gr前身星 | 第84-91页 |
4.3.1 极早期光谱 | 第84-85页 |
4.3.2 热光度曲线 | 第85-86页 |
4.3.3 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图像 | 第86-88页 |
4.3.4 星云相谱线轮廓 | 第88-90页 |
4.3.5 超新星SN 2007gr前身星质量限制 | 第90-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5章 清华-国家天文台巡天 | 第92-110页 |
5.1 巡天与超新星研究 | 第92-93页 |
5.2 TNTS巡天数据实时处理流程 | 第93-101页 |
5.2.1 望远镜性能研究 | 第93-97页 |
5.2.2 TNTS变源探测流程 | 第97-99页 |
5.2.3 剩余源筛选 | 第99-101页 |
5.3 发现超新星样本 | 第101-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1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附录A 超新星SN 2007gr测光及光谱数据 | 第121-131页 |
A.1 地基测光数据 | 第121-129页 |
A.2 HST图像测光 | 第129页 |
A.3 光谱数据 | 第129-13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