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化学论文

中加中学化学教科书比较研究--以人教版九年级和安大略省九年级为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1-23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1.1.1 信息时代对教科书功能与角色重新定位的需要第11-12页
        1.1.2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呼唤基于科学素养的教科书第12-13页
        1.1.3 解决初中化学教科书实施中的问题的需要第13页
    1.2 研究的设计第13-18页
        1.2.1 研究对象的选取第13-16页
        1.2.2 研究的思路第16-17页
        1.2.3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 理论基础第18-21页
        1.3.1 教科书理论第18-19页
        1.3.2 学习理论第19-21页
    1.4 研究的意义第21-23页
        1.4.1 理论意义第21页
        1.4.2 实践意义第21-23页
2 研究现状第23-33页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23-25页
        2.1.1 教科书第23-24页
        2.1.2 化学教科书第24-25页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25-33页
        2.2.1 国外科学教科书研究现状第25-27页
        2.2.2 国内化学教科书比较研究现状第27-30页
        2.2.3 小结及启示第30-33页
3 比较维度的建构第33-41页
    3.1 中加《课程标准》的比较维度第33页
    3.2 中加九年级化学教科书的比较维度第33-41页
        3.2.1 已有的教科书研究维度第33-37页
        3.2.2 中加九年级化学教科书比较维度的确定第37-38页
        3.2.3 中加九年级化学教科书比较维度的内涵第38-41页
4 中加九年级化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比较第41-55页
    4.1 两国课程标准比较的可行性分析——科学课程设置情况第41-42页
        4.1.1 加拿大安大略省科学课程设置情况第41页
        4.1.2 我国科学课程设置情况第41-42页
        4.1.3 中加九年级化学(科学)课程标准比较的可行性分析第42页
    4.2 两国课程标中“课程理念”的比较第42-45页
        4.2.1 安大略省《9-10 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第42-43页
        4.2.2 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中的课程理念第43-44页
        4.2.3 两国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的比较分析第44-45页
    4.3 两国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比较第45-48页
        4.3.1 安大略省《9-10 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第45-47页
        4.3.2 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中的课程目标第47-48页
        4.3.3 两国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比较分析第48页
    4.4 两国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比较第48-51页
        4.4.1 安大略省《9-10 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第48-50页
        4.4.2 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中的内容标准第50-51页
        4.4.3 两国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比较分析第51页
    4.5 两国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的比较第51-54页
        4.5.1 安大略省《9-10 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第51-52页
        4.5.2 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中的实施建议第52-53页
        4.5.3 两国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的比较分析第53-54页
    4.6 两国课程标准比较小结第54-55页
5 中加九年级化学(科学化学部分)教科书的比较第55-93页
    5.1 内容属性的比较第55-77页
        5.1.1 内容难度的比较第55-69页
        5.1.2 层次性的比较第69-74页
        5.1.3 时代性的比较第74-76页
        5.1.4 小结第76-77页
    5.2 表征属性的比较第77-84页
        5.2.1 连续性文本的比较第78-80页
        5.2.2 非连续性文本的比较第80-84页
        5.2.3 小结第84页
    5.3 教学属性的比较第84-93页
        5.3.1 目标引导的比较第84-86页
        5.3.2 过程引导的比较第86-92页
        5.3.3 小结第92-93页
6 结论与建议第93-99页
    6.1 结论第93-94页
        6.1.1 内容属性方面第93页
        6.1.2 表征属性方面第93页
        6.1.3 教学属性方面第93-94页
    6.2 建议第94-98页
        6.2.1 对“物质构成”、“化合物”编写优化的建议第94-96页
        6.2.2 对“物质构成”、“化合物”内容的教学建议第96-97页
        6.2.3 对“物质构成”、“化合物”内容的学习建议第97-98页
    6.3 结语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5页
附录第105-107页
    附录I 安大略版“物质构成”、“化合物”内容概念要素目标矩阵第105-106页
    附录II 人教版、安大略版“物质构成”、“化合物”图表类型统计结果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109页
研究生期间主要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500kV惠茅甲线改造工程实施与管理
下一篇:观音世俗文化的图形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