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15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国内文化的图形语言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外文化的图形语言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的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18-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观音世俗文化的发展与影响 | 第20-27页 |
2.1 中国佛教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 第20-21页 |
2.1.1 中国佛教文化的兴起 | 第20页 |
2.1.2 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 | 第20-21页 |
2.2 中国佛教文化的世俗化发展 | 第21-23页 |
2.2.1 中国佛教文化世俗化的原因 | 第21-22页 |
2.2.2 中国佛教文化世俗化的表现 | 第22-23页 |
2.3 观音文化的发展 | 第23-25页 |
2.3.1 观音的由来 | 第23页 |
2.3.2 观音信仰的兴起 | 第23-24页 |
2.3.3 观音宗教文化 | 第24页 |
2.3.4 观音世俗文化 | 第24-25页 |
2.4 观音世俗文化的发展与影响 | 第25-26页 |
2.4.1 观音世俗文化的发展 | 第25页 |
2.4.2 观音世俗文化的表现 | 第25-26页 |
2.4.3 观音世俗文化的影响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图形语言的发展与影响 | 第27-33页 |
3.1 图形的定义 | 第27页 |
3.2 图形语言的探源 | 第27-28页 |
3.2.1 精神消费是图形语言发展的来源 | 第27页 |
3.2.2 信息获取方式的转变是图形语言发展的前提 | 第27-28页 |
3.2.3 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图形语言发展的基础 | 第28页 |
3.2.4 审美要求的提高是图形语言发展的动力 | 第28页 |
3.3 图形语言的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3.3.1 从语言交流到文字记录 | 第28-29页 |
3.3.2 从文字记录到多媒体传播 | 第29页 |
3.3.3 从多媒体传播到图形语言表达 | 第29页 |
3.4 图形语言的作用 | 第29-30页 |
3.4.1 文字的传承记录 | 第29-30页 |
3.4.2 色彩的视觉情感 | 第30页 |
3.4.3 图形的意象思维 | 第30页 |
3.5 图形语言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30-31页 |
3.5.1 寥若晨星的“读者” | 第30-31页 |
3.5.2 “观看者”的回归 | 第31页 |
3.5.3 逻辑思维到感官体验 | 第3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观音世俗文化的图形语言研究与应用 | 第33-50页 |
4.1 观音世俗文化的图形语言发展 | 第33-35页 |
4.1.1 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图形美 | 第33页 |
4.1.2 中国佛教文化中的色彩魅力 | 第33-34页 |
4.1.3 观音世俗文化的图形语言发展现状 | 第34页 |
4.1.4 观音世俗文化的图形语言欠缺 | 第34页 |
4.1.5 信息社会中图形语言的视觉美 | 第34-35页 |
4.2 观音世俗文化的图形语言研究 | 第35-39页 |
4.2.1 图形语言的虚实表现 | 第35-37页 |
4.2.2 图形语言的直观表现 | 第37-39页 |
4.2.3 图形语言的象征表现 | 第39页 |
4.3 观音世俗文化的图形语言应用 | 第39-44页 |
4.3.1 图形语言在标志设计中的表现 | 第39-40页 |
4.3.2 图形语言在佛图故事中的应用 | 第40页 |
4.3.3 图形语言在心经内容中的表达 | 第40-42页 |
4.3.4 图形语言在现代海报中的感染力 | 第42-43页 |
4.3.5 图形语言在现代书籍中的内在美 | 第43页 |
4.3.6 图形语言在佛事用品中的情感性 | 第43-44页 |
4.4 观音世俗文化的图形语言研究成果展示 | 第44-49页 |
4.4.1 书籍设计 | 第44-46页 |
4.4.2 折页设计 | 第46-47页 |
4.4.3 海报设计 | 第47-48页 |
4.4.4 佛事用品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