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引言 | 第7-9页 |
1.1.1 背景 | 第7页 |
1.1.2 目的 | 第7-8页 |
1.1.3 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2-15页 |
1.4.1 互动仪式链理论 | 第12-14页 |
1.4.2 强连接与弱连接理论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6.1 研究对象上的创新 | 第16页 |
1.6.2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 第16-17页 |
2 移动社交网络相关内容概述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移动社交网络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2 网络舆论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2 移动社交网络的分类及特点 | 第19-21页 |
2.2.1 移动社交网络的分类 | 第19-20页 |
2.2.2 移动社交网络的特点 | 第20-21页 |
2.3 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3 移动社交网络上网民互动传播行为分析 | 第22-30页 |
3.1 研究平台说明 | 第22-24页 |
3.1.1 微信 | 第22页 |
3.1.2 微博 | 第22-23页 |
3.1.3 微信、微博功能服务介绍 | 第23-24页 |
3.2 网民互动传播行为分析 | 第24-30页 |
3.2.1 微信、微博中的互动仪式要素分析 | 第24-25页 |
3.2.2 微信、微博中网民的互动传播行为分析 | 第25-30页 |
4 移动社交网络对网络舆论的影响案例分析 | 第30-44页 |
4.1 实例分析——以“天津塘沽爆炸案”为例 | 第30-38页 |
4.1.1 事件回顾 | 第30-31页 |
4.1.2 案例分析 | 第31-38页 |
4.2 影响分析 | 第38-44页 |
4.2.1 移动社交网络成为网络舆论的发源地之一 | 第38页 |
4.2.2 在互动传播过程中,网络舆论逐渐发酵、升温 | 第38-39页 |
4.2.3 集体兴奋状态下,网络舆论趋向分化与极化 | 第39-41页 |
4.2.4 移动社交网络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网络舆论 | 第41-42页 |
4.2.5 互动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为谣言滋生创造条件 | 第42-43页 |
4.2.6 存在隐性舆论,或会诱发舆论危机 | 第43-44页 |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44-5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4-46页 |
5.2 建议 | 第46-51页 |
5.2.1 发挥意见领袖在情感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 第46-48页 |
5.2.2 通过制造或影响关注焦点,激发网民正能量 | 第48-51页 |
6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