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导论 | 第14-25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三、研究主要内容及重难点 | 第21-23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3-24页 |
五、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24-25页 |
第一章 公益精神的概念界定及思想渊源 | 第25-50页 |
第一节 公益精神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32页 |
一、公益的概念界定 | 第25-29页 |
二、公益精神的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三、公益精神的主体界定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公益精神的思想渊源 | 第32-50页 |
一、中国传统公益思想 | 第32-36页 |
二、西方公益思想 | 第36-43页 |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公益思想 | 第43-50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公益精神的内涵、特征及其价值体现 | 第50-64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公益精神的基本内涵 | 第50-54页 |
一、超越私利的利他精神 | 第50-51页 |
二、扶助弱势的友爱精神 | 第51-52页 |
三、热心公益的责任意识 | 第52-53页 |
四、注重行动的实践精神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公益精神的特征 | 第54-59页 |
一、助人自助的互惠性 | 第54-55页 |
二、自由意志的责任性 | 第55-57页 |
三、理性主导的自觉性 | 第57-59页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公益精神价值体现 | 第59-64页 |
一、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 第59页 |
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第59-60页 |
三、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 第60-61页 |
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61-64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公益精神现状分析 | 第64-84页 |
第一节 公益精神现状调查 | 第64-72页 |
一、公益认知的调查分析 | 第65-68页 |
二、公益责任的调查分析 | 第68-70页 |
三、公益参与的调查分析 | 第70-71页 |
四、公益理念的调查分析 | 第71-72页 |
第二节 公益精神缺失的原因 | 第72-79页 |
一、公益认知错位 | 第73-74页 |
二、公益信仰缺失 | 第74-75页 |
三、公益教育落后 | 第75-77页 |
四、公益组织发展缓慢 | 第77-79页 |
第三节 公益精神缺失的影响 | 第79-84页 |
一、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 第79-80页 |
二、社会矛盾凸显 | 第80-81页 |
三、社会核心价值观迷失 | 第81-82页 |
四、社会资本浪费 | 第82-84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公益精神培育的现实基础 | 第84-99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转型为公益精神培育提供前提条件 | 第84-89页 |
一、生存方式的变化提升了人的主体性地位 | 第84-86页 |
二、商品交换促生权利与责任的统一 | 第86-87页 |
三、契约精神引导公益理性价值观的形成 | 第87-89页 |
第二节 政治体制改革为公益精神培育形成制度支撑 | 第89-94页 |
一、共同富裕指引公益精神的培育目标 | 第89-91页 |
二、社会治理促进公益组织民主管理体制的形成 | 第91-92页 |
三、协商民主拓宽公益精神的培育渠道 | 第92-94页 |
第三节 和谐生态文化为公益精神培育创造良好氛围 | 第94-99页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公益精神培育提供精神传承 | 第94-95页 |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公益精神培育提供精神主导 | 第95-97页 |
三、优秀外来文化的汲取为公益精神培育提供文化借鉴 | 第97-99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公益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 第99-120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公益精神的培育原则 | 第99-104页 |
一、主体性原则 | 第99-101页 |
二、层次性原则 | 第101-102页 |
三、针对性原则 | 第102-103页 |
四、整合性原则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公益精神的培育载体 | 第104-107页 |
一、管理载体 | 第104页 |
二、文化载体 | 第104-105页 |
三、活动载体 | 第105-106页 |
四、大众传媒载体 | 第106-107页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公益精神的培育途径 | 第107-120页 |
一、加强公益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公益环境 | 第107-110页 |
二、重视公益教育,建构现代化的公益意识 | 第110-112页 |
三、培育公益人才,促进公益专业化发展 | 第112-115页 |
四、完善公益组织管理机制,提升公信力 | 第115-118页 |
五、创新公益活动模式,推动公益参与多渠道践行 | 第118-120页 |
结语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附件一 | 第129-132页 |
科研成果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