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基于粮食安全的山东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导言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页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述第15-22页
        1.3.1 国外文献综述第15-17页
        1.3.2 国内文献综述第17-22页
        1.3.3 评述第22页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22-23页
        1.4.1 研究思路第22-23页
        1.4.2 技术路线第23页
    1.5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6 创新之处第24-25页
第二章 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理论框架第25-33页
    2.1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第25-26页
        2.1.1 粮食安全第25页
        2.1.2 耕地保护第25-26页
    2.2 粮食主产区第26-27页
        2.2.1 划分方法第26页
        2.2.2 具体分布第26页
        2.2.3 主要特点第26-27页
        2.2.4 意义第27页
    2.3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第27-28页
        2.3.1 内涵第27页
        2.3.2 实施背景第27-28页
        2.3.3 实施意义第28页
    2.4 耕地利用的准公共物品理论第28页
    2.5 耕地产权理论第28-29页
    2.6 耕地保护的委托-代理理论第29-30页
    2.7 耕地资源价值理论第30-31页
        2.7.1 耕地资源价值理论的基础第30-31页
        2.7.2 现代土地价值理论第31页
    2.8 耕地质量理论第31-32页
    2.9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第32-33页
第三章 山东省耕地保护现状分析第33-37页
    3.1 山东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第33页
    3.2 耕地保护制度变迁及运行效果第33-36页
        3.2.1 山东省耕地保护制度变迁第33-35页
        3.2.2 山东省耕地保护制度运行效果分析第35-36页
    3.3 山东省现行耕地保护政策的不足第36页
    3.4 山东省实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必要性第36-37页
第四章 国内典型地区实施耕地经济补偿的做法及启示第37-41页
    4.1 浙江省基本农田有偿代保第37页
        4.1.1 实施背景第37页
        4.1.2 具体做法第37页
        4.1.3 优缺点第37页
    4.2 江苏省耕地省内异地补充第37-38页
        4.2.1 实施背景第37-38页
        4.2.2 具体做法第38页
        4.2.3 优缺点第38页
    4.3 上海耕地跨省占补平衡第38-39页
        4.3.1 具体做法第38页
        4.3.2 优缺点第38-39页
    4.4 四川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第39页
        4.4.1 具体做法第39页
        4.4.2 优缺点第39页
    4.5 广东省耕地保护补偿实践第39页
    4.6 模式比较及启示第39-41页
第五章 发达国家实施耕地经济补偿的经验及借鉴第41-46页
    5.1 美国以农地发展权为特色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第41-42页
        5.1.1 主要做法第41页
        5.1.2 特点第41-42页
        5.1.3 启示第42页
    5.2 日本土地利用分区制第42-43页
        5.2.1 主要做法第42页
        5.2.2 特点第42页
        5.2.3 启示第42-43页
    5.3 英国多样化的补偿手段第43页
        5.3.1 主要做法第43页
        5.3.2 特点第43页
    5.4 韩国的耕地保护制度第43-44页
        5.4.1 主要做法第43-44页
        5.4.2 特点第44页
    5.5 借鉴第44-46页
第六章 山东省建立耕地经济补偿模式的总体思路第46-54页
    6.1 山东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的构建思路及原则第46-47页
        6.1.1 构建思路第46页
        6.1.2 构建原则第46-47页
    6.2 山东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的构建第47-48页
    6.3 山东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关键要素分析第48-53页
        6.3.1 经济补偿支付主体与受偿对象第48-50页
        6.3.2 经济补偿面积的确定第50页
        6.3.3 经济补偿标准的确定第50-51页
        6.3.4 经济补偿方式的确立第51页
        6.3.5 耕地保护补偿模式资金来源第51-52页
        6.3.6 经济补偿资金的使用第52-53页
        6.3.7 经济补偿资金的监管第53页
    6.4 山东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的运行第53-54页
第七章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的实证-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第54-61页
    7.1 临沂市概况第54页
    7.2 经济补偿支付主体与受偿对象的确定第54-55页
    7.3 经济补偿面积的确定第55-57页
    7.4 经济补偿标准的确立第57-59页
        7.4.1 确定城乡居民人均年平均支付意愿第57-58页
        7.4.2 确定家庭户数、城乡居民支付率和还原率第58页
        7.4.3 确定补偿标准第58-59页
        7.4.4 情景模拟分析第59页
    7.5 经济补偿的资金来源、使用和监管第59-61页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第61-64页
    8.1 结论第61-62页
    8.2 讨论第62页
    8.3 政策建议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附录第70-78页
致谢第78-79页
作者简介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信息技术进步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
下一篇:当代中国公益精神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