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贺昌古村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6页
        1.1.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3-14页
        1.1.2 我国乡土建筑及山西乡土建筑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6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1.3 古村镇分析及保护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第17-19页
        1.3.1 国外的研究动态第17-18页
        1.3.2 国内的研究动态和成果第18-19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9-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2 研究框架第20-21页
        1.4.3 研究方法第21-23页
第二章 贺昌古村的历史文化第23-37页
    2.1 综述第23-24页
    2.2 贺昌古村的历史沿革第24-27页
        2.2.1 境域第24-25页
        2.2.2 沿革第25-26页
        2.2.3 县城第26-27页
    2.3 贺昌古村的姓氏渊源第27-28页
        2.3.1 高上村高姓第27页
        2.3.2 锄沟庞氏第27-28页
        2.3.3 青龙马家第28页
    2.4 贺昌古村的名人墓葬第28-32页
        2.4.1 贺昌古村部分人物简介第28-31页
        2.4.2 遗址、墓葬第31-32页
    2.5 传统文化及民风民俗第32-37页
        2.5.1 年节风俗——灯火活动第32-33页
        2.5.2 风土民俗第33-34页
        2.5.3 宗教信仰——柳林盘子第34页
        2.5.4 传统饮食与手工工艺第34-35页
        2.5.5 古代场所第35-37页
第三章 贺昌古村的空间格局第37-47页
    3.1 村落选址第37-39页
        3.1.1 风水格局第37-38页
        3.1.2 区域景观第38-39页
        3.1.3 村落选址第39页
    3.2 村落格局第39-41页
        3.2.1 总体布局第39-40页
        3.2.2 街巷格局第40-41页
    3.3 防御系统第41-42页
        3.3.1 防御系统概述第41-42页
        3.3.2 其他防御措施——望楼和过街楼第42页
    3.4 给排水系统第42-45页
        3.4.1 给水设施第42-43页
        3.4.2 排水系统第43-44页
        3.4.3 其他第44-45页
    3.5 空间分析第45-47页
        3.5.1 空间发展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从建筑到村落空间第45-46页
        3.5.2 外部空间构成形态与行为分析——街巷空间第46-47页
第四章 贺昌古村的居住建筑第47-61页
    4.1 居住建筑综述第47-54页
        4.1.1 年代及分布第48页
        4.1.2 院落构成第48-50页
        4.1.3 立面构成第50-51页
        4.1.4 结构体系及屋面第51-52页
        4.1.5 防御功能第52-53页
        4.1.6 居住心理和建筑风水第53-54页
    4.2 典型居住建筑第54-61页
        4.2.1 住宅第54-56页
        4.2.2 商宅第56-60页
        4.2.3 附属院落第60-61页
第五章 贺昌古村的庙宇建筑第61-65页
    5.1 庙宇建筑综述第61-62页
        5.1.1 庙宇建筑形制第61页
        5.1.2 庙宇建筑装饰特色第61页
        5.1.3 庙宇建筑信仰第61-62页
    5.2 部分庙宇建筑第62-65页
        5.2.1 小寺庙第62页
        5.2.2 香严寺第62-63页
        5.2.3 姑子庵第63页
        5.2.4 双塔寺第63-64页
        5.2.5 观音庙(清泉寺)第64-65页
第六章 贺昌古村与城市共生现状及问题分析第65-75页
    6.1 共生单元的现状分析及问题第65-70页
        6.1.1 共生单元的范围第65页
        6.1.2 共生单元的现状特征及问题第65-67页
        6.1.3 共生单元的特色价值第67-68页
        6.1.4 共生单元的保护更新现状及问题第68-70页
    6.2 共生环境的现状分析及问题第70-72页
        6.2.1 经济文化层面的共生环境现状第70页
        6.2.2 政府管理层面的共生环境现状第70-71页
        6.2.3 社会参与层面的共生环境现状第71页
        6.2.4 共生环境现状问题第71-72页
    6.3 共生模式的现状分析及问题第72-74页
        6.3.1 与经济产业相关的共生模式第72-73页
        6.3.2 与文化生活相关的共生模式第73页
        6.3.3 共生模式现状问题第73-74页
    6.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七章 贺昌古村与城市共生的保护性更新策略及展望第75-87页
    7.1 共生原则与目标第75-77页
        7.1.1 贺昌村与明清街共生目标第75-76页
        7.1.2 贺昌村与明清街共生原则第76-77页
    7.2 优化贺昌村与历史街区的共生模式第77-79页
        7.2.1 贺昌村与明清街的产业功能选择第77-78页
        7.2.2 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共生第78页
        7.2.3 丰富古村文化生活氛围促进文化共生第78-79页
    7.3 强化正向的贺昌村与明清街共生环境第79-81页
        7.3.1 利用文化活动提高古村知名度第79-80页
        7.3.2 完善规划与政府监督第80-81页
        7.3.3 引导号召全民参与第81页
    7.4 协调贺昌村及历史街区共生单元第81-85页
        7.4.1 贺昌村历史遗迹保护性更新第81-82页
        7.4.2 统筹贺昌村与历史街区功能布局第82-84页
        7.4.3 建立贺昌村与历史街区交通联系第84-85页
    7.5 本章小结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插图表格目录第90-92页
附录一 香严寺历年献戏成规碑记第92页
附录二 明清街历史文化街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汇总表第92-93页
附录三 明清街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汇总表第93-95页
附录四 历史建筑测绘图选录第95-113页
致谢第113-11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鲨鱼TBC1D15蛋白功能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人C-反应蛋白(CRP)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