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规划、勘测与设计论文--线路设计论文

基于模糊软集合的道路线形设计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道路线形评价的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9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作用第19-21页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1.4.2 研究的主要作用第20-21页
第二章 建设者与道路线形设计评价的关系第21-29页
    2.1 建设者与道路线形评价的关系第21-22页
        2.1.1 建设者参与评价的指标确定第22页
    2.2 道路建设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第22-24页
        2.2.1 道路建设中的技术难题第23-24页
        2.2.2 道路建设技术的评价指标第24页
    2.3 建设费用及用地第24-26页
        2.3.1 建设用地的评价指标第24-25页
        2.3.2 建设费用的评价指标第25-26页
    2.4 道路的维修管理评价第26页
        2.4.1 维修管理评价的意义第26页
        2.4.2 维修管理评价的指标第26页
    2.5 与企业及国民经济的关系第26-28页
        2.5.1 企业经济评价第27页
        2.5.2 国民经济的评价第27-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使用者与道路线形设计评价的关系第29-51页
    3.1 道路线形设计与安全性能第29-39页
        3.1.1 平面线形中的直线第29-30页
        3.1.2 平面线形中的圆曲线第30-32页
        3.1.3 平面线形中的缓和曲线第32-33页
        3.1.4 纵断面线形第33-37页
        3.1.5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第37-38页
        3.1.6 行车视距与安全性第38-39页
    3.2 道路线形设计与舒适性第39-43页
        3.2.1 舒适性的基本内容第39-40页
        3.2.2 人体舒适性能产生的原理第40页
        3.2.3 适性评价的主观与客观性第40页
        3.2.4 平面线形上行车舒适性的评价第40-42页
        3.2.5 纵断面上行车舒适性的评价第42-43页
        3.2.6 平纵线形组合的舒适性评价第43页
    3.3 道路线形设计与经济性以及迅速性第43-50页
        3.3.1 线形中行车迅速性的表达第44页
        3.3.2 道路平面线形与行车速度的关系第44-46页
        3.3.3 道路纵断面线形与行车速度的关系第46-48页
        3.3.4 道路立体线形与行车速度的关系第48页
        3.3.5 道路线形与行车耗油量的关系第48-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环境与道路线形设计评价的关系第51-64页
    4.1 道路景观环境及其影响因素第51-53页
        4.1.1 道路景观环境的含义第51-52页
        4.1.2 道路景观环境的影响因素第52-53页
    4.2 道路景观的内容及要求第53页
        4.2.1 道路景观环境包括的内容第53页
        4.2.2 道路景观环境对道路设计的要求第53页
    4.3 对道路景观环境的评价第53-54页
        4.3.1 道路景观环境评价存在的问题第54页
        4.3.2 道路景观评价指标的选取第54页
    4.4 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第54-60页
        4.4.1 对水土保持的影响第55-56页
        4.4.2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第56-57页
        4.4.3 对水环境的影响第57页
        4.4.4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第57-58页
        4.4.5 对动植物的影响第58-59页
        4.4.6 道路噪声产生的影响第59-60页
    4.5 与地域文化及地域社会的联系第60-63页
        4.5.1 地域文化的内涵第60页
        4.5.2 地域文化在道路层面的意义及评价第60-61页
        4.5.3 与地域社会的联系第61页
        4.5.4 与地域社会联系的评价指标第61-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基于模糊软集合的道路线形设计评价模型第64-82页
    5.1 道路线形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64-67页
        5.1.1 道路线形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第64-65页
        5.1.2 道路线形评价指标体系第65-67页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归一化处理第67-68页
        5.2.1 道路线形质量评价中的定量化问题第67-68页
        5.2.2 道路线形质量评价中的定性化问题第68页
    5.3 模糊软集合的基本内容第68-70页
        5.3.1 模糊软集合的定义第68-69页
        5.3.2 模糊软集合的运算法则第69-70页
        5.3.3 模糊软集合理论的应用特点第70页
    5.4 基于模糊软集合的评价模型第70-73页
        5.4.1 道路线形质量评价模型综述第70页
        5.4.2 评价模糊软集合的表示第70-71页
        5.4.3 定量与定性评价值的融合第71-72页
        5.4.4 融合后的对比表计算第72页
        5.4.5 最终评价得分值的计算第72-73页
    5.5 道路线形质量模拟评价第73-76页
        5.5.1 道路线形评价矩阵第73-74页
        5.5.2 道路线形评价模糊软集合第74页
        5.5.3 道路线形评价信息融合第74-75页
        5.5.4 道路线形模拟评价结果第75-76页
    5.6 道路线形质量评价实例应用第76-80页
        5.6.1 应用项目简介第76-78页
        5.6.2 道路线性评价原始数据第78-79页
        5.6.3 道路线形综合评价步骤第79-80页
        5.6.4 道路线形最终评价结果第80页
        5.6.5 道路线形评价结论第80页
    5.7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6.1 本文结论第82页
    6.2 研究展望第82-84页
致谢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年级维吾尔族双语学生应用题表征类型的眼动研究
下一篇:维—汉双语者的优势浏览方向对伪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