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教学探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四、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学堂乐歌的音乐文化价值 | 第11-21页 |
第一节 学堂乐歌概况 | 第11-15页 |
一、学堂乐歌的兴起 | 第11-12页 |
二、学堂乐歌的创作内容 | 第12-14页 |
三、学堂乐歌的审美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 第15-21页 |
一、“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 | 第16-17页 |
二、“新思想的倡导者”曾志忞 | 第17-18页 |
三、“通才”艺术教育家李叔同 | 第18-21页 |
第二章 高中音乐课程的学堂乐歌解读 | 第21-47页 |
第一节 高中《音乐鉴赏》的学堂乐歌 | 第21-27页 |
一、教材理念 | 第21-22页 |
二、教材内容 | 第22-25页 |
三、教材中的学堂乐歌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贵阳市高中学堂乐歌教学现状调查 | 第27-42页 |
一、贵州省实验中学概况 | 第27-28页 |
二、教学现状调查设计 | 第28-38页 |
三、教学现状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第三节 《音乐鉴赏》学堂乐歌实践教学 | 第42-47页 |
一、教材选择 | 第42-44页 |
二、教学过程 | 第44-46页 |
三、教学效果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学堂乐歌教学的文化思考与建议 | 第47-51页 |
第一节 学堂乐歌实践教学引发的文化思考 | 第47-48页 |
一、学堂乐歌加强传统音乐文化价值观 | 第47页 |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实施 | 第47-48页 |
三、多元并举中西兼融 | 第48页 |
第二节 对贵阳市高中音乐学堂乐歌教学的建议 | 第48-51页 |
一、优化整合和扩充教材中学堂乐歌的素材内容 | 第48-49页 |
二、教师建立学堂乐歌音乐教材的紧密联系 | 第49-50页 |
三、积极宣传学堂乐歌的文化价值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1 | 第55-57页 |
附录2 | 第57-58页 |
附录3 | 第58-61页 |
附录4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