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3 空气负离子的概念 | 第12-14页 |
1.3.1 空气负离子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1.3.2 空气负离子的检测原理 | 第13页 |
1.3.3 空气负离子的产生方式 | 第13-14页 |
1.3.4 空气负离子的产生机理 | 第14页 |
1.4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14-16页 |
1.4.1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 | 第14-15页 |
1.4.2 空气负离子的年变化 | 第15页 |
1.4.3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空间分布 | 第15-16页 |
1.5 空气负离子的影响因子 | 第16-21页 |
1.5.1 环境因子 | 第17-19页 |
1.5.2 林分因子 | 第19-21页 |
1.6 实验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7 论文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2.1 研究区域的总体介绍 | 第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2.2.1 位点选择 | 第23页 |
2.2.2 监测仪器 | 第23-24页 |
2.2.3 测量方法 | 第24-25页 |
2.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 第25-26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空气负离子浓度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 第27-52页 |
3.1 试验地概况 | 第27-28页 |
3.2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特征 | 第28-32页 |
3.2.1 不同类型生态用地空气负离子日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3.2.2 不同优势树种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特征 | 第29-32页 |
3.3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32-42页 |
3.3.1 不同类型生态用地空气负离子季节变化特征 | 第32-34页 |
3.3.2 不同类型生态用地空气负离子浓度的频率分布及验证 | 第34-37页 |
3.3.3 不同类型生态用地空气负离子浓度评价 | 第37页 |
3.3.4 不同优势树种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 | 第37-39页 |
3.3.5 不同优势树种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的频率分布及验证 | 第39-42页 |
3.3.6 不同优势种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评价 | 第42页 |
3.4 空气负离子浓度年均值比较 | 第42-44页 |
3.4.1 不同生态用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年均值比较 | 第42-43页 |
3.4.2 不同优势树种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年均值比较 | 第43-44页 |
3.5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因子 | 第44-52页 |
3.5.1 生物因子对空气负离子的影响 | 第44页 |
3.5.2 环境因子对空气负离子的影响 | 第44-49页 |
3.5.3 景观尺度上下垫面特征对空气负离子的影响 | 第49-52页 |
第四章 受控条件下空气负离子浓度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 第52-62页 |
4.1 试验方案 | 第52-53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4.1.2 监测指标及仪器 | 第52页 |
4.1.3 试验设计 | 第52-53页 |
4.2 人工气候箱和植物生长箱内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 | 第53-58页 |
4.2.1 人工气候箱中暗室环境下空气负离子变化 | 第53-54页 |
4.2.2 人工气候箱通风方式对空气负离子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3 人工气候箱温度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4 人工气候箱内湿度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56页 |
4.2.5 人工气候箱内植物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 | 第56-58页 |
4.3 自然条件下密闭生长箱内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 | 第58-61页 |
4.3.1 自然光下有无植物对空气负离子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2 自然光下密闭箱内温湿度变化 | 第59页 |
4.3.3 自然光下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湿度的关系 | 第59-61页 |
4.4 自然条件与受控条件下温度、湿度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