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上海市崇明岛生态用地空气负离子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第11-12页
    1.3 空气负离子的概念第12-14页
        1.3.1 空气负离子基本概念第12-13页
        1.3.2 空气负离子的检测原理第13页
        1.3.3 空气负离子的产生方式第13-14页
        1.3.4 空气负离子的产生机理第14页
    1.4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第14-16页
        1.4.1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第14-15页
        1.4.2 空气负离子的年变化第15页
        1.4.3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空间分布第15-16页
    1.5 空气负离子的影响因子第16-21页
        1.5.1 环境因子第17-19页
        1.5.2 林分因子第19-21页
    1.6 实验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1.7 论文创新点第22-23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3-27页
    2.1 研究区域的总体介绍第23页
    2.2 研究方法第23-26页
        2.2.1 位点选择第23页
        2.2.2 监测仪器第23-24页
        2.2.3 测量方法第24-25页
        2.2.4 数据整理与分析第25-26页
    2.3 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三章 空气负离子浓度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第27-52页
    3.1 试验地概况第27-28页
    3.2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特征第28-32页
        3.2.1 不同类型生态用地空气负离子日变化特征第28-29页
        3.2.2 不同优势树种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特征第29-32页
    3.3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第32-42页
        3.3.1 不同类型生态用地空气负离子季节变化特征第32-34页
        3.3.2 不同类型生态用地空气负离子浓度的频率分布及验证第34-37页
        3.3.3 不同类型生态用地空气负离子浓度评价第37页
        3.3.4 不同优势树种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第37-39页
        3.3.5 不同优势树种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的频率分布及验证第39-42页
        3.3.6 不同优势种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评价第42页
    3.4 空气负离子浓度年均值比较第42-44页
        3.4.1 不同生态用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年均值比较第42-43页
        3.4.2 不同优势树种林分空气负离子浓度年均值比较第43-44页
    3.5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因子第44-52页
        3.5.1 生物因子对空气负离子的影响第44页
        3.5.2 环境因子对空气负离子的影响第44-49页
        3.5.3 景观尺度上下垫面特征对空气负离子的影响第49-52页
第四章 受控条件下空气负离子浓度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第52-62页
    4.1 试验方案第52-53页
        4.1.1 试验材料第52页
        4.1.2 监测指标及仪器第52页
        4.1.3 试验设计第52-53页
    4.2 人工气候箱和植物生长箱内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第53-58页
        4.2.1 人工气候箱中暗室环境下空气负离子变化第53-54页
        4.2.2 人工气候箱通风方式对空气负离子的影响第54-55页
        4.2.3 人工气候箱温度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第55-56页
        4.2.4 人工气候箱内湿度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第56页
        4.2.5 人工气候箱内植物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第56-58页
    4.3 自然条件下密闭生长箱内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第58-61页
        4.3.1 自然光下有无植物对空气负离子的影响第58-59页
        4.3.2 自然光下密闭箱内温湿度变化第59页
        4.3.3 自然光下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湿度的关系第59-61页
    4.4 自然条件与受控条件下温度、湿度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第61-6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5页
    5.1 结论第62-63页
    5.2 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2页
致谢第72-73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博卡病毒(HBoV1)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其NS1和NS1-70蛋白对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
下一篇:人细小病毒B19类染色质结构调控基因组复制及RNA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