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7页 |
1.1 人细小病毒B19概述 | 第13页 |
1.2 B19V病原学特性 | 第13-21页 |
1.2.1 B19V结构和基因组特点 | 第13-15页 |
1.2.2 B19V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 | 第15-16页 |
1.2.2.1 非结构蛋白NS1 | 第15页 |
1.2.2.2 衣壳蛋白(VP1/VP2) | 第15-16页 |
1.2.2.3 11kDa蛋白和 7.5kDa蛋白 | 第16页 |
1.2.3 B19V生物学特性 | 第16-17页 |
1.2.4 B19V的流行病学 | 第17页 |
1.2.5 B19V的致病机制 | 第17-18页 |
1.2.6 B19V感染的临床表现 | 第18-20页 |
1.2.6.1 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 第18页 |
1.2.6.2 传染性红斑 | 第18页 |
1.2.6.3 关节病 | 第18-19页 |
1.2.6.4 肢端瘀斑综合征 | 第19页 |
1.2.6.5 血管性紫癜 | 第19页 |
1.2.6.6 孕妇感染B19V | 第19-20页 |
1.2.6.7 其他疾病 | 第20页 |
1.2.7 B19V感染的诊断 | 第20页 |
1.2.8 治疗 | 第20-21页 |
1.3 染色质(体) | 第21-25页 |
1.3.1 染色体与染色质 | 第21-23页 |
1.3.1.1 真核生物染色质结构 | 第21-22页 |
1.3.1.2 病毒染色质结构 | 第22-23页 |
1.3.2 染色质结构的功能 | 第23-25页 |
1.3.2.1 染色质结构与病毒感染 | 第23页 |
1.3.2.2 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表达 | 第23-24页 |
1.3.2.3 染色质与mRNA可变剪切 | 第24-25页 |
1.3.3 细小病毒类染色质结构 | 第25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页 |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51页 |
2.1 材料 | 第27页 |
2.1.1 菌株、细胞系 | 第27页 |
2.1.2 质粒、载体 | 第27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27-29页 |
2.3 主要工作液的配制 | 第29-37页 |
2.4 主要仪器 | 第37-38页 |
2.5 主要实验方法 | 第38-51页 |
2.5.1 细胞培养 | 第38页 |
2.5.2 RNA酶保护实验相关质粒的制备 | 第38-51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51-77页 |
3.1 质粒的构建 | 第51-61页 |
3.1.1 核酸酶保护实验探针制备 | 第51-52页 |
3.1.2 B19V复制型质粒的构建 | 第52-61页 |
3.2 B19V基因组可以在HEK293T细胞内复制和转录 | 第61-62页 |
3.2.1 B19V基因组的制备 | 第61页 |
3.2.2 B19V感染性克隆可以在HEK293T细胞内复制和转录 | 第61-62页 |
3.3 B19V基因组可以在HEK293T细胞内形成类染色质结构 | 第62-63页 |
3.4 B19V基因组DNA类染色质结构形成早于复制 | 第63-65页 |
3.5 B19V基因组DNA存在甲基化位点 | 第65-66页 |
3.6 B19基因组DNA染色质状态调控基因的表达 | 第66-70页 |
3.6.1 MTT检测 5-Aza-2’-deoxycytidine(DAC)对细胞的毒性 | 第66-68页 |
3.6.2 DAC影响B19V类染色质结构的形成 | 第68-69页 |
3.6.3 DAC影响B19V基因组的复制 | 第69-70页 |
3.7 B19基因组DNA的复制间接影响(pA)p的使用 | 第70-74页 |
3.7.1 B19V复制通过影响内含子的剪切而影响(pA)p的使用 | 第70-72页 |
3.7.2 B19V复制间接影响(pA)p的使用 | 第72-74页 |
3.8 DAC影响B19V RNA的转录后加工 | 第74-75页 |
3.9 DAC影响B19V (pA)p的使用 | 第75-77页 |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 第77-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7页 |
附录 | 第97-99页 |
附表1 本文所用的引物信息 | 第97-99页 |
作者简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