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职工代表权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3页
    (一) 由南海本田案引入第9-10页
    (二) 选题背景与实践意义第10页
    (三) 国内外文献回顾第10-13页
        1. 国内研究现状回顾第10-11页
        2. 国外研究现状回顾第11-13页
一、我国工资集体协商职工代表权的法理基础第13-17页
    (一) 代表权的内涵第13-14页
        1. 代表权的定义第13页
        2. 代表权与代理权的区别第13-14页
    (二) 工资集体协商职工代表权的概念与来源第14-17页
        1. 工会代表权的概念第14-16页
        2. 职工代表享有的代表权第16-17页
二、我国工资集体协商职工代表权制度的主要问题第17-24页
    (一) 企业层面工资集体协商中职工代表权第17-19页
        1. 按照法律规定组建的工会的代表权问题第17-18页
        2. 工会代表对象范围的界定第18页
        3. 职工代表作为集体协商主体的可行性第18-19页
    (二) 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的职工代表权第19-21页
        1. 有权开展行业性、区域性的工资集体协商的主体范围过于限定第20页
        2. 各级工会之间的法律关系定位不准第20-21页
        3. 行业性工资集体合同效力范围过小第21页
    (三) 工资集体协商中劳务派遣工的代表权第21-23页
        1. 劳务派遣工不能参加用工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第22页
        2. 劳务派遣工无明确加入用工单位工会的权利第22页
        3. 未明确劳务派遣工参与集体谈判的权利第22-23页
    (四) 工资集体协商职工代表权的纠纷处理路径第23-24页
三、我国工资集体协商职工代表权的完善建议第24-30页
    (一) 加强企业层面集体协商职工方主体的代表性第24-26页
        1. 明确工会选举机制以及职工代表权保障机制第24页
        2. 合理规定工会经费的来源第24-25页
        3. 适当扩展工资集体合同的效力范围第25页
        4. 不鼓励职工代表参与工资集体协商第25-26页
        5. 建立完善对工会不履行集体合同义务的制约机制第26页
    (二) 完善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职工代表权第26-27页
        1. 扩大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开展范围第26-27页
        2. 保证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的签订适当性、合法性第27页
    (三) 劳务派遣工的工资集体协商代表权的保障第27-28页
        1. 鼓励劳务派遣工加入用工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第28页
        2. 确保劳务派遣工加入用工单位工会的权利第28页
    (四) 构建工资集体协商职工代表权确认程序及保护制度第28-30页
结语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6页
后记第36-37页

论文共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延边农村商业银行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
下一篇:万达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建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