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1-12页 |
第二章 虚拟形象商品化权概述 | 第12-23页 |
第一节 商品化权的起源和确立 | 第12-14页 |
一、隐私权 | 第12-13页 |
二、形象权 | 第13页 |
三、商品化权 | 第13-14页 |
第二节 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权利属性 | 第14-18页 |
一、虚拟形象商品化权概念 | 第14-15页 |
二、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性质 | 第15-18页 |
三、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的特殊性 | 第18页 |
第三节 虚拟形象商品化权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一、劳动成果理论 | 第19-20页 |
二、财产人格理论 | 第20页 |
三、经济刺激理论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国内司法实践及法律保护评析 | 第23-31页 |
第一节 国内司法实践 | 第23-25页 |
一、虚拟形象商品化现象 | 第23页 |
二、虚拟形象商品化现实问题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国内法律对虚拟形象商品化权保护现状及评析 | 第25-31页 |
一、《著作权法》的保护及局限 | 第25-26页 |
二、《商标法》的保护及局限 | 第26-27页 |
三、人格权条款的保护及局限 | 第27-28页 |
四、《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及现实问题 | 第28-31页 |
第四章 国外保护模式及我国应然选择 | 第31-38页 |
第一节 国外保护模式 | 第31-33页 |
一、著作权保护模式 | 第31-32页 |
二、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国外法律保护模式的评析 | 第33-35页 |
第三节 我国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优势 | 第35-38页 |
一、立法宗旨更契合虚拟形象商品化权需求 | 第35-36页 |
二、虚拟形象侵权行为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特征 | 第36页 |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虚拟形象商品化权利属性客观要求 | 第36-37页 |
四、有利于维护现有法律体系的稳定,节约立法成本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建议 | 第38-45页 |
第一节 明确虚拟形象商品化权 | 第38-40页 |
一、主体认定 | 第38-39页 |
二、客体要求 | 第39-40页 |
三、权利内容 | 第40页 |
第二节 完善一般性条款 | 第40-42页 |
第三节 界定保护期限与扩大主体范围 | 第42-43页 |
一、界定保护期限 | 第42页 |
二、扩大主体范围 | 第42-43页 |
第四节 明确侵权类型与归责原则 | 第43-45页 |
一、明确侵权类型 | 第43-44页 |
二、明确“无过错责任”原则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件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