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4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大方白族赵氏族谱基本文化样貌 | 第14-26页 |
| 一、大方白族赵氏家族基本情况 | 第14-19页 |
| (一)赵氏在大方县分布基本情况 | 第14-15页 |
| (二)赵氏的源流 | 第15-17页 |
| (三)赵氏白族认定基本情况 | 第17-19页 |
| 二、大方白族赵氏族谱基本样貌 | 第19-26页 |
| (一)赵氏族谱的修撰情况 | 第19-22页 |
| (二)赵氏族谱持有人情况 | 第22-23页 |
| (三)赵氏族谱中的内容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大方白族赵氏族谱的基本特征 | 第26-45页 |
| 一、强调家族来源的显赫性 | 第26-31页 |
| (一)传说中的来历及赵氏在历史中的辉煌显示其家族的不平凡 | 第26-28页 |
| (二)历史政治名人显示其族史的不平凡 | 第28-29页 |
| (三)族人的文学成就显示其家族的不平凡 | 第29-31页 |
| 二、谱书中彰显出重教化特征 | 第31-39页 |
| (一)以家族家规教化族人 | 第31-32页 |
| (二)以民风民俗教化族人 | 第32-33页 |
| (三)以家族史中的科技成就来勉励族人 | 第33-35页 |
| (四)以家族史中的忠孝例子来勉励族人 | 第35-36页 |
| (五)强调家族中现当代的成功人物 | 第36-37页 |
| (六)家谱中列出了上寿之人以教化族人注重身心健康 | 第37-38页 |
| (七)以家族祖墓及祠堂宣介族人聚心的物化场所 | 第38-39页 |
| 三、大方白族赵氏族谱的个性特点 | 第39-45页 |
| (一)贵州白族族谱的共性特征 | 第39-40页 |
| (二)大方赵氏族谱的个性特征 | 第40-45页 |
| 第三章 大方白族赵氏族谱文化的民族学学理阐释 | 第45-59页 |
| 一、结构式访谈中反映出的“我者”解释 | 第45-49页 |
| (一)族人对修谱的动机解释 | 第45-46页 |
| (二)族人对族谱中内容的意义解释 | 第46-47页 |
| (三)族人对族谱与民族性关系的解释 | 第47-48页 |
| (四)族人对谱书体例的解释 | 第48页 |
| (五)族人对现实谱书应用价值的解释 | 第48页 |
| (六)族人对谱书收藏保管的解释 | 第48-49页 |
| 二、“他者”的眼光——赵氏族谱的学理解释 | 第49-52页 |
| (一)以“礼”化人——续人伦、遵教化,试图在现代社会中补充道德能 | 第49-50页 |
| (二)铭文化个性、留传统余风,打造家族档案 | 第50-51页 |
| (三)重血缘、联宗脉,在多元族群中寻求地位 | 第51页 |
| (四)通过修谱续谱实现文化的解构与重构 | 第51-52页 |
| 三、大方白族赵氏族谱文化地位及其普适性意义 | 第52-59页 |
| (一)赵氏族谱文化在整个家族文化中的地位 | 第52-56页 |
| (二)赵氏族谱之普适意义 | 第56-59页 |
| 结语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录A 田野调查日志 | 第64-65页 |
| 附录B 田野调查图片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